肠外营养的禁忌证包括什么

营养师证报名时间:2025-04-23阅读:13

肠外营养是一种通过静脉注射方式提供营养物质的方法,主要用于治疗消化道功能障碍、严重烧伤、创伤、手术等原因导致的营养不良,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接受肠外营养,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肠外营养禁忌证:

1、严重肝功能不全:肝脏是体内重要的代谢和解毒器官,负责合成和分解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物质,当肝功能严重受损时,无法正常完成这些功能,此时接受肠外营养可能会加重肝脏负担,导致病情恶化,患有严重肝功能不全的患者不宜接受肠外营养。

2、循环衰竭:肠外营养需要通过静脉注射途径进入体内,而血液循环系统是输送营养物质的基本通道,当血液循环系统存在严重病变,如心衰、休克等,无法维持正常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时,肠外营养的输注将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3、肠道梗阻:肠道梗阻是指肠道腔内因炎症、肿瘤、扭转等原因导致的管腔完全或部分阻塞,患者出现肠道梗阻时,肠道蠕动减缓或消失,消化吸收功能严重受限,此时接受肠外营养不仅不能改善营养状况,反而可能加重肠道负担,导致病情恶化。

4、腹腔感染:腹腔感染是指发生在腹腔内的炎症性疾病,如急性胃肠炎、胆囊炎、阑尾炎等,患者出现腹腔感染时,炎症反应会导致肠道水肿、瘀血、壁层水肿等病理变化,影响肠道蠕动和吸收功能,此时接受肠外营养可能会加重肠道负担,延缓炎症消退,甚至引发细菌感染。

5、高血糖:肠外营养中的葡萄糖是能量的主要来源,但对于已经存在高血糖的患者来说,过多的葡萄糖摄入可能导致血糖水平进一步升高,加重胰岛负担,甚至引发高血糖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高血糖患者不宜接受肠外营养。

6、血栓性疾病:肠外营养需要通过血管通道输送至全身各组织器官,而血栓性疾病会导致血管狭窄、堵塞,影响营养物质的输送,长期静脉输液还可能增加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患有血栓性疾病的患者不宜接受肠外营养。

7、超敏反应:部分患者对肠外营养中的某些成分(如脂肪乳、氨基酸等)可能出现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呼吸困难、低血压等症状,严重的超敏反应可能导致休克、意识丧失等危及生命的后果,对肠外营养成分有过敏史的患者不宜接受肠外营养。

8、终末期肾脏病:终末期肾脏病是指肾功能严重减退,无法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和代谢产物平衡的疾病,患者出现严重肾功能不全时,无法正常排泄肠外营养中的废物和多余水分,可能导致水钠潴留、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终末期肾脏病患者不宜接受肠外营养。

9、恶性肿瘤晚期:恶性肿瘤晚期患者常伴有消瘦、贫血、乏力等全身症状,此时接受肠外营养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恶性肿瘤本身具有侵袭性和破坏性,长期接受肠外营养可能会加重肿瘤负荷,影响治疗效果,恶性肿瘤晚期患者不宜盲目接受肠外营养。

10、其他禁忌证:除上述禁忌证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可能影响患者对肠外营养的耐受性和安全性,如口腔黏膜炎、咽喉痛、发热等局部症状;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全身性疾病;手术创面未愈合等局部情况,在这些情况下,患者应根据具体情况慎重考虑是否接受肠外营养。

肠外营养作为一种特殊的医学治疗方法,虽然在很多情况下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接受,医生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禁忌证,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