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教练资格证考试,是为了检验考生是否具备从事健身教练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想要顺利通过考试,掌握一定的速记口诀是非常有帮助的,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健身教练资格证考试的速记口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人体器官分为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
2、三大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
3、人体需要的六大类营养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水。
4、人体需要的五种基本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5、人体需要的七大类膳食纤维:植物纤维、果胶、半纤维素、木质素、果胶酸酯、黏多糖和树胶。
6、人体需要的八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甲硫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和缬氨酸)和非必需氨基酸(蛋氨酸、胱氨酸、色氨酸、组氨酸、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
7、人体需要的十一种维生素:维生素A(视黄醇)、维生素B1(硫胺素)、维生素B2(核黄素)、维生素B3(烟酸)、维生素B5(泛酸)、维生素B6(吡哆醇)、维生素B7(生物素)、维生素B9(叶酸)、维生素B12(氰钴胺)、维生素C(抗坏血酸)和维生素D(钙化醇)。
8、人体需要的三种矿物质:钙(Ca)、磷(P)和钾(K)。
9、人体需要的六种微量元素:铁(Fe)、锌(Zn)、碘(I)、硒(Se)、钼(Mo)和锰(Mn)。
10、人体需要的四种脂质: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11、人体需要的能量来源: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
12、人体需要的能量消耗:基础代谢率(BMR)、食物热效应(FE)和运动产热效应(TE)。
13、人体需要的能量平衡:能量摄入量(EI)等于能量消耗量(EE)加上能量储存量(EP)。
14、人体需要的能量利用率:基础代谢率占比最大,其次是肌肉活动占比,最后是静坐生活占比。
15、人体需要的能量消耗途径:细胞内代谢产生热量、蛋白质分解产生热量、脂肪分解产生热量和碳水化合物分解产生热量。
16、人体需要的能量消耗途径的比例:约占60%的是细胞内代谢,约占20%的是蛋白质分解,约占10%的是脂肪分解,约占10%的是碳水化合物分解。
1、运动过程中的心率范围:安静时心率在60-100次/分钟,轻度活动时心率在100-120次/分钟,中度活动时心率在120-150次/分钟,高强度活动时心率在150-200次/分钟。
2、运动过程中的心肺功能指标:最大摄氧量(VO2max)、每分钟通气量(MVV)、肺活量(FVC)和呼气肌力(PEFR)。
3、运动过程中的肌肉力量指标:最大肌力值(1RM)、重复肌力值(RMR)和肌肉耐力值(AMVR)。
4、运动过程中的肌肉速度指标:最大速度值(100m/s或200m/d)和平均速度值(60m/s或120m/d)。
5、运动过程中的柔韧性指标:关节活动度范围和肌肉伸展性。
6、运动过程中的平衡能力指标:单脚站立时间和双脚站立时间。
7、运动过程中的协调能力指标:手眼协调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
8、运动过程中的感知能力指标:视觉感知能力和听觉感知能力。
9、运动过程中的反应能力指标:反应速度和反应准确性。
10、运动过程中的心理素质指标:自信心、毅力、耐心和自制力。
1、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科学性、安全性、有效性和个体差异性。
2、运动训练的基本方法:力量训练、耐力训练、柔韧性训练和技术训练。
3、运动训练的基本阶段:准备阶段、适应阶段、强化阶段和巩固阶段。
4、运动训练的基本周期:初级训练周期为4-6周,中级训练周期为8-12周,高级训练周期为16-24周。
5、运动训练的基本强度等级:低强度(1-3级)、中等强度(4-6级)和高强度(7-9级)。
6、运动训练的基本频率等级:低频率(1-3次/周)和高频次(4-6次/周)。
7、运动训练的基本动作形式:徒手训练、器械训练和自重训练。
8、运动训练的基本技术要领:正确的姿势、合理的动作幅度和稳定的动作节奏。
9、运动训练的基本心理调适方法:心理暗示法、自我暗示法和情境模拟法。
10、运动训练的基本评价方法:观察法、测试法和技术分析法。
1、运动损伤的原因:过度训练、不正确的姿势和技术、不良的运动环境和个人体质因素。
2、运动损伤的症状:疼痛、肿胀、僵硬、疲劳和活动受限。
3、运动损伤的分类:急性损伤(如扭伤、拉伤等)、亚急性损伤(如肌腱炎等)和慢性损伤(如骨质疏松等)。
4、运动损伤的治疗原则:休息与恢复相结合的原则,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相结合的原则,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相结合的原则。
5、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合理安排训练计划,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掌握正确的运动技巧,加强体能锻炼,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注意运动环境的安全卫生。
6、运动损伤的康复方法:功能锻炼、体能锻炼、柔韧锻炼和技术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