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气化“对于学习中医的人一 定不会陌生,但是又是一个很难理解的概念,就
六经气化的命题而言又是很大很广的个内容,为了便于大家的理解,使古代
医籍之中海涩难懂的经旨能为我们的临床和理论学习所用,我们今天就用现代
语言筒单地来谈谈"六经气化”,这也是近些年跟随王老师学习经络医学以来渐渐
思考领悟所得,其中也结合了很多个人的临床思考和实践,如有不妥之处还请
大家指正。
怎样理解六经气化的含义
前面大家已经学习过经络的概念了,我们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学习过的五脏、六
腑、四肢百骸、五官皮毛、筋肉、血脉、筋骨等,都要依靠经络发挥各自的生
理功能,并维持人体内外上下的平衡与协调。所以说“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
腑,外络于肢节”是人体内外上下表里的联络通道。从而起着“行血气而营阴阳、
濡筋骨、利关节者也。”《难经二十三难》云;“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
荣于身者.别络十五,皆因其果,如环无端,转相灌溉。"所以我们平常更加
关注的气血津液、荣卫阴阳等五脏所运化的精微物质固然重要,但是如果离开
了经络的转输流注,就无法保持全身营养的供应和代谢废物的排出,就不能保
持正常的新陈代谢了,“阴平阳秘”的健秉状态就会被打破,从而产生疾病。所以
在临床更加需要关注经络状态的正常与否。经络的这种生理功能我们可以称之
为经络气化。
六经气化的概念就要更大一些了,我们说人是自然进化而生的,人与自然存在
着非常密切的依存关系。我们中医的典籍中的理论很多都是来自于“人禀天地之
气而生这个基本的观点。
经络气化需要有“经气”的推动,也就是转注运输之动力,这个动力应该有两个来
源:一是来自于机体的血气化生,二是来自于自然界六气。
《素问天元纪大论》曰:“两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
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火气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
主之。“三阴三阳外化为天之六气则为风、寒暑(热)、湿、燥、火:内化为
脏脑则为六脏(五脏加心包)六腑,六脏与六气相联系的路径则为六经;《灵
枢.经别》曰:“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也。”可见经络不仅使机
体内部整体保持平衡,还使人与外界自然环境相结合,保持统一,形成可贵
的“天人合一”的中医学整体观念。
仲景先师从《内经》《难经》等典籍中汲取了思想精髓,仔细研究了人体伤寒
病症通过六经传变的规律,建立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至今依旧代表着中医
界理论水平的最高峰。
这六气、六经,藏象都在某些方面符合三阴三阳的运动变化规律,相互之间存
在着相感、相通、相因的联系。从这些方面把握六经气化,便能抓住其主要的
规律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