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表里关系估计大家都很熟悉了,所以在这儿不重复了。如果有的朋友还不是太清晰,可以看《经络医学概论》第章第二节,在第23页有十二经表里关系的具体内容。此外,建议您把各个经脉的完整的走行也温习一下(包括干路、支脉、络属) ,因为这些内容说明了脏和腑之间,是怎样通过经络相互联系,并且通过经络进行实际的气血交接的。这些通过经络实现的联系,是造成十二经表里关系的生理基础之一。咱们经络医学一直在强调"脏腑-经络一体化”的观念,怎么理解这个“一体化“呢?比如咱们讲脏腑表里,脾和胃互为表里,这里就涉及-一个问题,如果是孤立隔离的一个脏和一个腑,凭什么互为表里了呢?难道说脾脏和胃腑有超时空惑应吗?那么我的解释是,脾脏及足太阴经是一体化的构成,就像《(灵枢经脉》里称呼经脉名称时,称作脾足太阴之脉”,意味着这是脾脏和足太阴脉结合而成的一个系统,不仅有脾脏,还有将脾脏精气运化传输的经络,这是一个成套的东西。然后跟脾足太阴之脉相表里的,是胃足阳明之脉。在人体整个的气血循行中,“脾足太阴”和“胃足阳明”两套系统之间是有交接的,二者之间是有直接的气血交接和转化的。然后在他们的生理特性和各自走行上,有合作,有分工,才体现出了阴阳表里。因为有这个实在的一体化系统作为基础,才能实现”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这个生理功能。而这个功能的存在,正是选择表里经作为治疗经脉的生理基础。理解了以上原理,再来看选择表里经作为治疗经脉的条件,就容易把握了。咱们看选择表里经的三种类型:第一种,阴病取阳;第二种,阳病取阴:第三种,阴阳并取。具体解释,所谓阴病取阳,就是辨经结果患者病在阴经,但是治疗的时候我选他的相表里的阳经进行治疗。注意, 这里所谓病在阴经”是个简化的说法,不是说病症局限于经脉,跟脏腑无关。我们要记得"脏腑经络一体化“的原则,这里说的"病在阴经",意思是病在脏及脏的经络这一套系统上。但是治疗的时候呢,我不在他本系统上操作,而是选择跟他相表里的阳经作为治疗经脉。那么这样选择的条件是什么呢?条件是,脏及其经络发生了过盛的病症(实证),这个时候才选用与其相表里的阳经进行治疗。比如咱们书上举例说的:风寒束表、肺闭不宣的手太阴经病变,可选取手阳明大肠经的曲池、偏历治疗;肝热郁结,可取足少阳胆经的足临泣、阳陵泉治疗,等等。它的生理基础就是阳为阴之使,腑为脏之用。或者换句话说“腑以通为用”。腑及其阳经的特性就是通达宣泻,而在其中通过的那些气血则源于相表里的脏及其阴经。反过来,还有阳病取阴。就是当阳经不足,出现虚寒证时,可选取相表里的阴经来温阳、益气、补虚。因为阴为阳之守,脏为腑之主。换句话说"脏以藏为主”,它的特性就是育化收藏。用打仗来作比喻,就是你发现外面的军队不够用了.你得回到大本营去调集军队。这个时候光在外面战场上搞来搞去不管用,因为你连士兵人手都不够用了,搞什么战术也不起效。所以,阳经虚证的时候,就要考虑在他相表里的阴经去做补养。再一种情况,虚实夹杂,则阴阳并取。选阳经祛实邪,选阴经补正气。说到这儿,正好上周王居易老师在经络医学团队里发了一篇刘渡舟老师的文章出来,让弟子们讨论和学习。这篇文章是刘渡舟老师和学士沙龙的一次座谈录音。具体时间地点的信息我没找到,但是这篇文章在网上容易找到。刘渡舟老师在座谈中很具体地讲到脏腑表里,怎么讲的呢?老先生说:“经络学说是中医伟大的组成部分,有了经络学说,脏腑学说就活了, 要不,脏腑怎么结合呢?太阳膀胱经,肾与膀胱相表里,它是一个表一个里,一阴一阳,它们是怎么结合的呢?我们说是有机的结合,不是生搬硬套的结...这个有机结合就是经络。”刘渡舟老师不但讲理论,还讲了具体的临证。老先生接下来就说道:“肾与膀胱相表里,要 没有经络学说了,把它一脚踢到门外, 那肾与膀胱怎么办呢?怎么结合呢?为什么膀胱病变成少阴病了呢?..你看太阳病变有很多用栀子豉汤、四逆汤来治,用热药来治,因为他已经发现了太阳与少阴的理论,实在太阳,虚在少..在临床上,给老年人、体虚的人看病,头疼、发热,体温三十九摄氏度,这时病在太阳,浑身疼,得按阳经来治,肯定好。感冒头疼,脉不浮了, 变迟了,总想睡觉,打不起精神来,一摸,手脚发凉,这是病由太阳转入少阴了,叫少阴伤寒。怎么办?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就是一方面用麻黄来发散寒邪,一方面用附子温理少阴阳气,驱邪培本,两方面来治,才能取得效果。”咱们看刘渡舟老师这句话”实在太阳,虚在少阴",是不是很眼熟?再看他的治法”一方面用麻黄来发散寒邪,一方面用附子温理少阴阳气”,结合今天选表里经的内容想-想,这不就是选表里经作为治疗经脉的阴阳并取法吗?所以讲课的时候,有人以为经络医学仅仅是指导针灸临床的理论,王居易老师很明确地回答他,这种认识不对!难道内科医生用汤药方剂就不辨经络了吗?咱们搞中医内科的同行,应当说几乎都要学《伤寒论》,那么你转回头看看刘渡舟老师讲伤寒的时候,对于经络是怎么讲的。所以经络医学的研究任务,在我们的计划表上还有一个,就是“用经络解读伤寒论”。因为这个任务比较远,还没有提上日程,所以对外界比较少提到。但是平常跟老师的弟子都很清楚,王居易老师有这个计划,也不止一次提醒学生要动手做些准备。搞伤寒的大家,比如刘渡舟老先生, 还有刘老的弟子传人,一直很重视经络,认为《伤寒论》不能脱离经络理论。但可惜的是,目前我们还没看到有人来系统深入地用经络研究伤寒论,来把《伤寒论》里的经络学解读完善。那么,别人没做 ,这件事情将来我们要做!这是插了一段关于《伤寒论》和经络指导中药临床的话。那么今天的内容主要就是这些,咱们回顾一下:首先,头脑里要有"脏腑-经络-体化”的观念。其次,“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十四个字,是选择表里经作为治疗经脉的生理基础。然后是选择表里经的三种类型↓阴病取阳,阳病取阴,阴阳并取。选取的条件,简单说就是,阴则补虚温养,阳则泄实宣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