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药源性​白血病的表现症状、诊断及预防治疗方法


药源性白血病系指先前患有其他肿瘤性疾病,接受较长期的化学药物治疗后而引起的白血病,又称为治疗相关性白血病。

随着化学药物治疗在临床广泛应用.恶性肿瘤及部分免疫性疾病预后大为改观,但药源性白血病的发病率也随着增加。药源性白血病主要表现为急性非淋巴细胞型白血病,目前报道的类型有原粒细胞型、嗜酸性粒细胞型、单核细胞型、粒单核细胞型和分类不明型。可引起白血病的药物有拓扑异构酶Ⅱ抑制药、烷化剂等。

【临床表现】药源性疾病多发于20--60岁,以老年患者发病率高。由烷化剂引起的治疗相关性白血病潜伏期长,多在化疗后3~6年发生。常有白血病前期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阶段,多出现在发病前几个月至1年,白血病类型多为急性粒细胞未分化型白血病(M1)或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拓扑异构酶Ⅱ抑制药诱发的白血病有以下特点:潜伏期短(30~34个月),一般无骨髓增生异常期,白血病类型以粒一单核细胞型为主,特别是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临床表现为与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相似,主要表现为乏力、气促、出血、贫血、发热、感染.以贫血和出血倾向最为常见。5%的患者可见肝、脾及淋巴结肿大,经实验室检查,巨细胞贫血及血小板减少较多见,而单细胞增多、粒细胞减少,则少见,部分患者外周血可见嗜碱性粒细胞、异形红细胞、原始幼稚粒细胞或幼红细胞。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对肿瘤或非肿瘤性疾病应用拓扑异构酶Ⅱ抑制药或烷化剂治疗后出现贫血、发热、出血表现,应进行外周血象、骨髓象及细胞化学检查,必要时进行染色体检查,可以帮助诊断。
2.鉴别诊断
(1)类白血病反应:有引起类白血病反应致病因素,临床无淋巴结和肝、脾大等白血病浸润症状.白细胞增高但外周血涂片无白血病细胞,血小板和血色素基本正常,致病因素消除后白细胞恢复正常。
(2)骨髓纤维化:慢性白血病应与骨髓纤维化鉴别,骨髓纤维化骨髓多部位干抽,骨髓活检病理示胶原纤维和网状纤维增生。
外周血可见幼稚红细胞和原始粒细胞,病变发展后期可伴有贫血或血小板减少,但骨髓活检原始粒细胞无增生。
【预防与治疗】
1.预防
严格掌握拓扑异构酶Ⅱ抑制药和烷化剂的应用指征和使用剂量,研制新的药物,通过改变药物的化学结构以减少其远期不良反应,在化疗的同时加用干细胞保护药。
2.治疗
(1)支持对症治疗,包括成分输血、联合应用广谱抗生素。
(2)常用的柔红霉素加阿糖胞苷方案及小剂量阿糖胞苷治疗,效果不满意,缓解率仅10%~20%,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可给予全反式维A酸治疗。
(3)大剂量阿糖胞苷,Preisler等运用大剂量阿糖胞苷(Ara-C3g/m2)分2次静脉滴注,连续6d,治疗34例,完全缓解率70%,但长期生存仅6~7个月,且耐受性极差。
(4)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是一种有效治疗措施,但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条件要求严,供体来源受限。

相关文章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湘ICP备2021005521号-1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