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麻黄细辛附子汤新用3则


麻黄细辛附子汤为《伤寒论》治少阴兼太阳表证之方。其证为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脉沉等。笔者以该方加味治疗某些内科杂病,每获奇效。兹举验案3例如下。

偏头痛案

宋某,男性,35岁,1999年11月15日初诊。患者素体畏冷,近5年来每逢入冬稍有不慎则易患头痛。本次不慎感寒后又发作右侧头额及项部剧痛,昼轻夜重,尤以午夜为甚,伴同侧眼胀 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服镇痛西药及疏风清热中药无效。诊见恶心欲呕、不思饮食、恶寒肢冷、大便稀溏、面晦肢凉,舌苔白腻,脉沉细。证属阳气虚弱,外感风寒,伤及头部经脉所致。治以温经散寒,祛风止痛。方用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麻黄、制附子、僵蚕、陈皮、甘草各10g,细辛3g,防风、茯苓、白术各15g,白芷、白芍、川芎各20g。每日1剂水煎服。5 剂后头及四肢微汗出,痛势明显减轻,手足渐温,诸症好转。续服5剂,头痛痊愈,诸症悉除而愈。

按:头为诸阳之会,风寒侵袭头部,经脉郁滞,阳气不通,故头痛恶寒。少阴阳虚,卫外不固,故素体畏冷,肢凉脉沉,入冬屡患头痛。午夜阴盛阳衰,寒滞更重,故痛势愈甚。本证虽无恶寒发热之表证,但风寒伤及头部经脉,为病邪在表,仍属阳虚感寒,表里同病。故用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方中麻黄、细辛配防风、白芷、僵蚕,散头部风寒而止痛;附子温振少阴之阳,扶正祛邪;川芎辛温散寒,活血祛风,以助止痛之力;白芍、甘草酸甘化阴,既防辛散太过,又可缓急止痛;茯苓、白术、陈皮健脾除湿,理气和胃。其中白术益气固表,用量大于麻黄,亦寓制约麻黄发汗太过之意。诸药合用,表里同治,邪正兼顾,使阳气复,风寒散,故头痛可愈。

关节痛案

张某,男性,35岁,1999年6月30日初诊。患者双膝关节痛3年,加重1个月。3年前患者在东北某 部服役期间,常在寒冷气候下野外作业,而致双膝关节疼痛,至今不愈。近1个月多雨,又反复 在水中作业,致膝关节疼痛加重,屈伸不利。局部畏冷,得温痛减,无红肿及变形。中西药久治无效。诊见素体畏寒,动易汗出,形体肥胖。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沉弱。证属素体阳虚, 寒湿外侵,流注关节,经脉不通。治宜散寒除湿,温经复阳。方用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麻黄、细辛各3g,制川乌、独活、防风、桂枝、甘草各10g,制附子、茯苓、川牛膝、黄芪、木瓜、白芍各15g,白术12g,苡仁30g。每日1剂,水煎服,7剂后关节痛减,痛处如虫行皮中,且日渐转温,时而发红,但可自行消退。继服14剂,痛感消失,活动自如。

按:该证阳虚感邪,本虚标实,内外合病,故治以标本兼顾,内外同治。方中麻黄、细辛配桂枝、防风、独活、川乌祛风除湿,散寒止痛;附子、黄芪温经扶阳,益气固表;茯苓、苡仁健脾利湿;牛膝、木瓜通经活络;白芍、甘草缓急止痛,且防温燥伤阴;白术补气燥湿,与麻黄相伍,可行表里之湿,其用量倍麻黄,尚能监制麻黄发汗太过。诸药合用,共奏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之功。服药后痛处如虫行皮中,乃药已中病,邪欲外出,局部转温、发红,为阳气渐复, 正能 胜邪。时值夏月,虽大队辛温(热)之品,却无伤阴生火之弊,药证相符,故收立竿见影之功。

水肿案

黄某,男性,57岁,1997年12月5日初诊。患者高血压心脏病5年,近半年来,下肢浮肿,伴心悸、气喘。应用强心利尿药治疗病情可暂时缓解,但停药则复发。近日下肢浮肿明显加重,按 之凹 陷不起,应用强心利尿药无效,且足冷如冰,足趾刺痛,动则心悸,喘不得卧,纳呆呕恶, 多吐 痰涎,形寒畏冷,小便短少。面色晦暗,唇舌青紫,舌苔白滑,脉沉迟,证属心肾阳虚,水湿 内停, 寒饮射肺,血脉瘀阻,治宜宣肺散寒,温阳利水为主。方用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麻黄、三七、甘草各6g,桂枝、猪苓、泽泻、半夏、陈皮各10g,细辛3g,茯苓、制附子、白术各15g,丹参20g,每日1剂,水煎服,7剂后尿量增多,肿势明显减轻,余症相继好转。以本方随证稍事化裁,继服21剂,水肿尽退,它症亦除。遂以苓桂术甘汤加味,温阳健脾行水以巩固疗效。

按:下肢肿甚缘于心肾,阳气不化,水停为肿。故方中以附子温心肾之阳,五苓散通阳行水,其中桂枝与甘草相伍,甘温化阳,又可助附子温振心阳;麻黄开宣肺气,既可平喘,又能通调水道以消水肿,细辛与二陈汤相配,散寒化饮,和胃降逆。白术与麻黄为伍,其量大于麻黄, 旨在行表里之湿,并防麻黄过汗。阳虚寒凝,血脉瘀阻,故佐丹参、三七,与细辛、桂枝相合, 通阳化瘀,活血止痛。诸药共奏宣肺散寒,通阳行水,和胃降逆,化瘀止痛之功。

相关文章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湘ICP备2021005521号-1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