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椎为临床常用穴,习惯称为“诸阳之会”,其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诸阳经络的交会穴,二是全身阳气输注之处。究其缘由,作一论述。
手足三阳经交会于大椎
① 手阳明经,《灵枢经脉》:“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上出于柱骨会上,下入缺盆”。柱骨即脊柱骨,《发挥》:注释“上出柱骨会上,会于大椎”。
② 手太阳经,《灵枢经脉》:“ 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交肩上,即是交会于大椎,如《发挥》注释:“循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诸穴,乃上会大椎,因左右相交于两肩之上。”,
③ 手少阳经,《灵枢经脉》:“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颈后为项,《发挥》注释:“从膻中而上出缺盆之外,上项过大椎。”
④ 足太阳经,《灵枢经脉》:“足太阳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从巔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发挥》注释:“肩后之下为肩膊,椎骨为脊……自天柱而下,过大椎、陶道。”
⑤ 足少阳经,《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由此交会于大椎,《发挥》注释:“出手少阳之后,过大椎、大杼、秉风、当秉风前入缺盆之外。”
根据以上文献记载说明手三阳经及足太阳经、足少阳交会于大椎,而足阳明经在《内经》、《十四经发挥》等文献中均无交会大椎的记载,就此作进一步的探讨。
⑥ 足阳明经通过络脉交会于大椎的。在《灵枢经脉》中有足阳明经络脉的记载:“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仅就此条文加以分析。
颈之后为项,项部分布有足太阳经和督脉,有天柱穴、风府、哑门和大椎。天柱穴位于项后斜方肌外缘发际凹陷中,属于足太阳经,但天柱穴不是交会穴,和其他经脉没有交会的联系,与足阳明络脉在项部“合诸经之气”不符,所以足阳明经不可能交会于天柱。
哑门、风府也位于项部,在后发际正中上分别为0.5寸和1寸,属于督脉,二穴均为督脉和阳维脉之会,足阳明的络脉也不可能交会于此。因为,其一,二穴不是“诸经之气”会聚的部位;其二,督脉、阳维脉其循行不经过咽喉部位,而交会大椎的手足阳明经、少阳经均循行于咽喉部位。现在只有大椎一穴值得考虑,大椎位于督脉,在第7颈椎棘突下陷中,但能否列入项部腧穴仍需研讨。
《素问骨空论》:“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言明大椎位于项部,之后《肘后方》:大椎“在项上大节高起者”,更明确了大椎在项部,而且在高起骨节处,以上说明了大椎属于项部的腧穴。
手三阳经及足太阳经、足少阳经交会于大椎,前通咽喉,且督脉为阳经之海,总督一身之阳。足阳明经“循喉咙,入缺盆”,足阳明的络脉,上络头项后会于大椎,合诸阳之气,下络咽喉。据此足阳明经交会于大椎是通过络脉联系的。
大椎是全身阳气输注之处
《灵枢海论》:“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输上在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张景岳注柱骨之上下“谓督脉之瘖门、大椎也。”膻中位于胸部正中,乃宗气会聚之处,其气上輸柱骨上下的大椎穴。《灵枢海论》又说:“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在于巨虚之上下廉。”在这里的大杼应是大椎之误,因为十二经之海输注的部位应是诸多经脉汇聚的部位,对全身经络气血有重要作用的部位,而大杼仅是手足太阳经之会,大椎是手足三阳经、督脉之会,远比大杼重要。另外,古称椎骨为杼骨,正如《灵枢背俞》所言:“胸中大输在杼骨之端”,还有大椎又称上杼,所以大杼是大椎之误。
大椎乃阳气转输的枢纽
大椎位于颈椎与胸椎之间,大椎之上主动,之下主静;头项部活动多范围大,胸背部活动较少范围小。阳主动,阴主静,故大椎之上为阳,之下为阴。头内藏有脑髓,为元神之府,主宰人的生命活动,需大量气血濡养之,颈椎大量的活动,也需要气血濡之。
大椎聚督脉上輸的元气、膻中输入的宗气,十二经脉的经气,向上转输头项和大脑,以保持人的生命活动和元神的功能,向下转输外到肌表以保持肌肉关节的功能活动,向内以推动脏腑的功能活动。
小结
大椎是手足三阳经和督脉交会穴;大椎是头项部活动的枢纽,属阳主动;大椎是膻中的宗气输注的部位,是冲脉之十二经气输注的部位,是督脉中的元气上行的部位,故大椎称为“诸阳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