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岭南伤寒四大金刚(刘小斌)


岭南阐扬仲景《伤寒》、《金匮》经方者,亦不乏其人。清代有香山麦乃求,东莞陈焕棠;近代有新会陈伯坛,顺德黎庇留,南海谭彤晖,鹤山易巨荪,号称“四大金刚”。

陈伯坛

陈伯坛(1863—1938年),号英畦,广东新会人,近代岭南经方派医家,著作有《读过伤寒论》、《读过金匮》、《麻痘蠡言》等。陈氏自幼刻苦好学,聪敏过人,博览经史,精通《周易》,尤笃好医学,22岁时开始悬壶济世,后为光绪甲午(1894年)举人。1905年受聘于广州陆军医学堂,任中国医学总教习,主讲伤寒论。1924年在广州书坊街设中医夜学馆,该馆学员大半为广州执业名医,白天行医夜间切磋技艺,可见陈氏为同道所推重。1930年于香港文咸东街创办伯坛中医专校,传授长沙之学,在此期间,香港一度痘疹流行,西医认为痘诊是疮科一类,要从外治,一见灌浆,即加洗刷,以此十不一生,而经陈氏用中药内服救治者多所全活,由此名噪香江。又因其治病所用经方,药量特重如桂枝生姜之属动以两计,大锅煎熬,药味奇辣,而服之奇效,故人多称之“陈大剂”。《读过伤寒论》与《读过金匮》代表陈氏学术成就,他认为两书的关系是:“论合卷亦合,分之则书亡……伤寒分卷不分门,金匮分门不分卷。”所以《读过伤寒论》终于卷十八,《读过金匮》始为卷十九,二书相应如合璧,读之相应宜互参。学术上陈伯坛采用“以经注经”及以临床经验注经的方法研究伤寒金匮,他强调阴阳的理论,指出仲景《伤寒论》实以阴阳二字为核心,知阴阳为法眼,治阴阳为手法;他阐发气化学说及标本中气的理论,以体现中医整体观的特点;他对仲景经方运用灵活且能结合实际,如用治疗阳毒的升麻鳖甲汤加减治疗当时广东流行的“疫核症”,也就是鼠疫,活人无数。

黎天佑

黎天佑,字庇留,广东顺德人,儒而通医,学术上专师仲景,为广东近代伤寒名家之一。光绪甲午年(1894年)任省城十全堂医局医席,民初在广州流水井设医寓“崇正草堂”,大厅悬挂“振兴医风,挽回国命”对联以自勉。他为人襟怀广阔,鄙视权贵,常与人说:“人生最可贵者,莫过如尽己之力,为病民服务,何必孜孜为己?”故毕生以济世活人为务。黎氏临症,均以仲景大经大法为本,善用经方救治危急重症,以此着名于时。晚年积其所学,着书立说,撰《伤寒论崇正篇》八卷。同一时期依照黎氏伤寒崇正篇体例,随仲景原文注解发挥者,还有台山伍律宁《伤寒论之研究》三卷2册,南海赵雄驹《伤寒论旁洲》二卷1册,番禺陈庆保《伤寒类编》1册。可见黎庇留的着述对广东近代伤寒研究影响也很大。黎庇留还有大量据经方治验的医案手稿,解放后由肖熙、许大辉等人整理,以《黎庇留医案》名出版。黎氏医术传儿子黎少庇,少庇曾于民国35年(1946年)在广州流水井医寓处办医学传授班,有门人汤仙州等28人。

谭彤晖

谭彤晖,号星缘,南海人,举人出身,儒而通医,近代伤寒临床医家,常与陈伯坛、黎庇留、易巨荪等人谈论医学心得。中医著作,文字深奥,非儒者不能精通其说,仲景《伤寒》、《金匮》方药济世,尤为儒医所推崇。故清末岭南读书人出身的中医生,其时均以通晓仲景圣贤书为时尚。谭星缘、陈伯坛、黎庇留、易巨荪四人以文会友,经常在一起畅谈讨论仲景医学心得,后人描述四人“为心性之交,每于灯残人静酒酣耳热之际,畅谈《灵枢》、《素问》论略之理”,故得“四大金刚”之美誉。谭氏毕生忙于诊务,未见着述存世。

易庆棠

易庆棠,号巨荪,鹤山人,近代岭南着名经方派医家。易氏出身医学世家,幼承祖父庭训,即嗜读神农黄帝扁鹊仲景圣贤之书,谙熟中医经典着述。成年后,执业于广州西龙津桥脚,后迁往小半甫,榜其门曰:“集易草芦”,兼客串省城十全堂赠医局医席。易巨荪诊务繁忙,但对治验案例多有记述。光绪甲午(1894年)冬至,将其辑录成书,名曰《集思医案》。集思者,集众思,广忠益也。古人云:“集思广益,而功不必自己立。”《集思医案》即集中众人运用仲景经方智慧,推而广之使其效果更大更好。易巨荪读仲景书着重领会其精神,临症治病于无字无方处阐述发挥;又对金元四大家时方有所长者融会吸收,可见易氏治学态度严谨且又客观。《集思医案》共记录病案62例,其中内儿科46例,妇产科9例,鼠疫6例。医案之书写,文句朴实简炼,主证重点突出,其所治病症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危重病;二是急性流行传染病。在岭南地区敢于运用仲景经方治疗以上两类疾病尤其是温疫热性病,没有坚实的临床基础及过人胆识,实难以做到。

清末民初,广东专研经方的易巨荪、陈伯坛、黎庇留、谭星缘四位伤寒名家一起切磋医术,治病救人,传道授业,被世人尊称为伤寒“四大金刚”,也是岭南中医的重要医家,共同撑起了当时岭南医学的半壁江山。

相关文章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湘ICP备2021005521号-1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