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很多器官都可以发生炎症,牙龈炎、肺炎、胆囊炎等等,大部分炎症属热,治热以寒似乎是常识。但笔者临床见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副主任医师张英栋老师治疗某些炎症用四逆汤方有奇效,不消炎、反用温热之药,百思不得其解,遂向其请教,得到的回答是“要分清局部(的热)和整体(的热),学会立足于整体看局部”。
从堰塞湖看炎症形成
堰塞湖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由火山或地震等活动引起山体等滑坡堵截河床形成湖泊,概括讲就是“断江成湖”。
炎症是人体的一种现象,是机体在受到外来或内在损伤后,局部阻塞不通而出现红肿热痛等一系列征象,可概括为“阻血成炎”。《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张英栋认为,改变其中两字、加上“瘀而化热”四字,就是完整的炎症形成过程——营气不从,郁而化热,逆于肉理,乃生炎症。具体讲便是营气没有按照其原本的规律运行,郁滞不通而化热,伤及周围组织而形成了炎症。
以“取象比类”的方法将“堰塞湖”与“炎症”参照起来进行思考,炎症的“阻血”可以认为就是人体内的“堰塞湖”。
从堰塞湖的治理谈炎症的治疗
堰塞湖的治理思路有多种,其中有一种思路肯定是合理的:将堰塞湖外的河床水位整体提升,加速其水流的速度。水貌似柔弱,却是可以冲破围困堰塞湖的石块等物的堵截,“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道德经》第七十八章)。“断江”的石块等物被冲走了、被破坏了,堰塞湖的治理也就完成了,堰塞湖中的水也就融入了整条江河。
治疗炎症,常规思路是着眼于局部“见热治热”,这样“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路与中医的整体观念是不相符合的,与“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李中梓《医宗必读》)的中医古训是相悖的。
按照治理堰塞湖的思路来治疗“炎症”,通过合理的治疗手段使营气运行得更加旺盛,将“阻血”的障碍物清除,使营气按照其本来的规律去运行,这样“营气不从”变为“营气从之”,治疗炎症的思路也就从局部的“治热以寒”变为整体论治的“见炎休治炎”。
验案举隅
以下是二则张英栋用旺盛气血法治疗炎症的验案,供同道参考。
医案一:贾某,男,23岁。因“头部大面积斑丘疹、鳞屑伴瘙痒2年,加重伴咳嗽、项背疼痛2天”于2024年3月21日由门诊收住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广汗法纯中医病房。2年前患者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等疾病反复发作,经口服消炎药、输液等对症治疗后,头部皮肤起散在斑丘疹,当地医院诊断为银屑病,给予卡泊三醇等外用药物涂抹,疗效欠佳。患者又因夏季过食寒凉、汗出过度,皮损明显加重,冬季减轻,反复发作,并呈进行性加重。2天前患者发热,最高至39.6℃,自行服用散列通、小柴胡颗粒等药物治疗,汗出热退。其后反复发热,咽痛喑哑等症状加重。昨行X线检查示支气管肺炎。刻下见:咳嗽咽痛,夜间咳嗽加剧影响睡眠,有黄痰,不易咳出,声音嘶哑,咽部暗红,双侧扁桃体I度肿大,精神、饮食欠佳,大便1天1次,量少,偏稀,恶寒发热,无汗,下肢偏凉。头部大面积斑丘疹伴有鳞屑、瘙痒,皮损色淡较厚,上布细碎白色鳞屑,固着不易脱落,间有抓痕。舌质淡红,苔根白厚,左关沉细,右关细缓。
方用四逆汤进行治疗,具体方药如下:制附子30g,生甘草30g,干姜30g,水煎服,日1剂。每2小时服药1次,分4次服完。
服药一日后,低温明显下降,诸症减轻,守方不变,患者继服原药,7天后支气管肺炎症状消失,银屑病皮损明显好转,满意出院。
医案二:刘某,女,62岁,2024年11月21日首诊。主诉:牙疼10余日。患者自述10余日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牙疼,进食加重,间断口服人工牛黄甲硝唑胶囊,效不佳。后又出现牙龈肿胀,咳嗽,胸口凉,吸气时自觉口中有凉气,无痰,纳食可,舌苔白腻,脉略沉。既往有哮喘病史。
方用四逆汤进行治疗,具体方药如下:制附子30g,生甘草30g,干姜30g,2剂,水煎服,每4小时1次。
患者中午12时服药0.5剂,2小时后牙疼几无,下午4时与20时为巩固疗效,各服0.5剂,后未再服药,牙疼症状完全消失。
2周后随访,牙疼未再发作。
按:上述两位患者,贾某为支气管肺炎,咳嗽,反复发热,咽痛喑哑,有黄痰,不易咳出,咽部暗红,双侧扁桃体I度肿大,虽貌似为一派热象,但贾某整体征象为:四肢发凉,脉沉,苔白厚,且皮损厚硬,是为阴证,故没用常规清热解毒方法,反予四逆汤救其里。刘某为牙龈炎,但间断口服人工牛黄甲硝唑胶囊,效不佳还似有加重,同时还表现出胸口凉、自觉吸气凉,说明本病不一定为寒,予四逆汤一剂知、二剂已。两则病案中的热象均可视为人体中的“堰塞湖”,立足于整体治疗局部,得不治而治之效。
笔者认为,以下两点是取效关键:一是全层次辨证,即放眼全局,抽丝剥茧,次第辨析;二是全方位治疗,即立足整体,顺势定位,重点突破。由于症的权重不同,应学会先别阴阳、临症察机、治病求本,达到“中医治人,人治病”“立足长效求速效”的目的。(米贺芝 施飞壮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