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玉主任医师为济南军区青岛第一疗养院中医科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全军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之一,业医30余载,学验俱丰。学术上衷中参西、师古而不泥古。李富玉认为,随着我国生活结构改变,糖尿病的病因临床由“阴虚燥热”型而转为“痰湿内盛”型,故李富玉治疗本病多从痰湿论治。
痰湿致糖尿病的病因病机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传统认为其病机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故治疗主要侧重于补阴,但关于糖尿病与痰湿的关系重视不够,历代阐释较少。传统诊断消渴病多以“多饮、多食、多尿伴身体消瘦”为特征,但实际临床中2型糖尿病之形体肥胖者多见,而且“三多一少”症状不典型,有时不但未见明显消瘦,反而仅表现为体型肥胖。《素问奇病论》日:“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肥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随着我国饮食结构改变,疾病谱也发生改变,以“阴虚燥热”为消渴病主要病机的思维模式应随临床的实际情况而变通,从而提倡从痰湿论治肥胖型消渴病。《素问奇病论》指出:“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兰即佩兰,入肝脾胃经,可化湿醒脾。肥甘之气化为痰湿则伤脾;痰湿中阻,滞而不降,郁而化燥则伤胃。脾胃失调,清气不升,浊气不降,中焦枢机不畅,津液不布,故引发消渴。因此,对于消渴病兼有胸闷脘痞,纳呆呕恶,形体肥胖,全身困倦,头胀肢沉,口中黏腻或呕吐痰涎,脉象多弦滑或濡缓等症状者,李富玉常酌加健脾消导之品,但同时还须配合润燥生津之品,以防化痰祛湿之品过于温燥,损伤津液。”《素问通评虚实论》更明确指出本病乃“肥贵人”易患。
典型病例
赵某某,男性,42岁,全身乏力20天余。患者诉7年前查体时发现血糖增高,当时测空腹血糖为:12.3mmol/L,曾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一段时间后患者自行停药,20天前觉全身乏力沉重感,并伴头晕、乏力,咳痰,晨起时面部油脂较多,当时测空腹血糖为:17.5mmol/L,刻下见:头晕乏力,腰酸痛,睡眠可,大便可,小便频。查体:形体偏胖,面部油脂多,双眼袋下垂饱满,视力正常。诊断为:2型糖尿病(痰湿内盛)。
方药:玉米须50g,桑白皮20g,佩兰20g,苍白术各15g,玉竹30g,仙灵脾30g,杜仲20g,茯苓30g,枸杞子30g,玄参30g,丹参50g,川芎30g,葛根50g,陈皮20g。
经上述治疗1个月后,复查空腹血糖6.8mmol/L,全身较前有力,面部油脂减少。后多次复查血糖均正常。
分期辨证加减
早期清热利湿
大多2型糖尿病早期表现为肥胖,患者无明显的多饮、多食、多尿等症状,有些患者并无明显不适,查体时才发现糖尿病。中医素有“肥人多痰湿”之说,对2型糖尿病我们主要从痰湿论治,《景岳全书杂症谟三焦干渴》日:“消渴病,皆膏粱肥甘之变,酒色劳伤之过,皆富贵人病之而贫贱人少有也。”因湿为阴邪,其性黏滞,因此李富玉指出临床治疗湿邪一定要用大剂量的祛湿药,而且疗程一定要足够,临床中主要选用二陈汤加减。药用玉米须、泽泻、茯苓、陈皮、半夏、苍术、黄连、玄参、天花粉、甘草、佩兰等药物。
中期滋阴祛湿
2型糖尿病到中期时表现“三多一少”的临床症状较明显,常表现为:口微渴,消谷善饥,怕热汗多或盗汗,手足心热或五心烦热,舌瘦红裂,脉象细数;李富玉指出,此时要注意治痰湿药不可太过,宜中病即止,以防伤阴液。临床主要选药玉竹、女贞子、枸杞子、黄精、玉米须、茯苓等。
后期活血祛痰
2型糖尿病后期临床上以痰湿内阻多见,痰阻胸中,可见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变,常见胸闷心痛,口唇紫绀等;痰阻于脑络,蒙蔽清窍而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神志昏迷,可见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变。痰湿内阻,经脉失养,不通则痛,则见糖尿病合并神经病变,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痰湿泛溢肌肤,可见并发肾病而出现水肿等,临床用药以玉米须、茯苓、红花、川芎、知母、仙灵脾、丹参、当归、陈皮等。
讨论
糖尿病患者在其发病及病理演变过程中易出现痰湿之邪,同时痰湿又是导致糖尿病的重要发病基础,为糖尿病众多合并症的主要原因。尤其是病变后期,脏器功能多衰竭,更加重痰湿的形成,使病变日渐加剧,最终导致各种合并症而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生命健康。总之,糖尿病与痰湿关系密切。痰湿的形成,既可直接影响阴液,痰郁化火又可损伤阴液,更有痰湿日久闭阻经络,阴津失于输布,使机体失去濡养而发为消渴者。痰湿既为病理产物,同时又可作为病因导致机体脏腑功能失调,因此对于肥胖型糖尿病各期要从痰湿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