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史某,男,48岁,工人,2003年1月14日初诊。
【主诉】双手关节、膝关节肿痛1年,加重1个月。
【病史】患者2002年1月中旬无明显诱因出现双手近端指间关节(PIPJ)疼痛、肿胀,未给予重视。其后渐出现双手腕关节、双膝关节疼痛、肿胀,5月于北京某西医院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RA),给予甲氨蝶吟、柳氮磺胺吡啶等药物治疗,但因服药后肝功能出现异常,遂停用西药。近1个月来,因受寒后关节疼痛加重,来门诊诊治。
【现症】患者双膝关节疼痛、肿胀,局部皮温高,活动困难,左手近端指间关节4、5,右手掌指关节4,疼痛肿胀,伴双腕关节、双肘关节疼痛,活动轻度受限,但肿胀不明显。时有颈部疼痛不适,周身倦怠乏力,心烦,口干,无发热、口腔溃疡、指端遇冷变色、脱发、皮疹和皮下结节,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查血沉78毫米/小时,类风湿因子137.5KU/L,C-反应蛋白90微克/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60单位/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35单位/升,双手X线检查符合类风湿性关节炎改变。
【中医诊断】痹证。证候属湿热痹阻,瘀血阻络。
【西医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通络。
【处方】苍术15g,泽泻30g,黄柏10g,薏苡仁15g,苦参15g,金银花30g,蒲公英15g,土茯苓30g,忍冬藤30g,蜂房5g,全蝎5g,蜈蚣2条,青风藤30g,怀牛膝15g,青蒿30g,茵陈15g。28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2月12日,患者关节疼痛明显减轻,肿胀已不明显。双手关节疼痛消失,双肘关节活动不受限,双膝关节仍感疼痛,稍肿胀,站起困难。仍感周身乏力,舌质红,苔黄厚,脉滑。本证病因属于湿热,久则气阴两伤,故应在清利湿热通络之方中佐以益气养阴。处方:金银花30g,蒲公英15g,连翘10g,苦参10g,土茯苓30g,全蝎5g,蜈蚣2条,蜂房5g,生黄芪30g,干石斛30g,怀牛膝30g,远志10g,青风藤30g,青蒿30g,茵陈15g,生甘草10g。40剂,水煎服,每日1剂。
【三诊】3月22日,患者关节疼痛明显减轻,肿胀消失,仅感双膝关节疼痛,稍肿胀,活动不受影响。仍感周身乏力,舌淡红,苔黄,脉沉细。痹证日久不愈,渐至肝肾不足,脾气虚弱,虚实夹杂。治以健脾补肾,清利湿热,活血通络。处方:生黄芪60g,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淫羊藿15g,补骨脂10g,杜仲10g,怀牛膝15g,薏苡仁15g,木瓜15g,金银花30g,蒲公英15g,蜂房5g,土茯苓30g,青风藤30g,姜黄15g。60剂,水煎服,每日1剂。
【四诊】5月22日,患者一般情况好,关节疼痛消失,无肿胀,双膝关节活动自如,可骑自行车。仍感周身乏力,时有气短,纳眠可,二便调,舌质红,苔薄黄,脉沉弦。仍以补肾健脾,清利湿热,活血通络立法组方,以巩固疗效。处方:生黄芪60g,怀牛膝10g,杜仲10g,肉苁蓉15g,补骨脂10g,杭芍30g,当归10g,党参15g,金银花30g,连翘15g,蒲公英15g,土茯苓30g,青风藤30g,莪术10g,穿山龙15g,生甘草10g。30剂,水煎服,每日1剂。
【点评】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然痹证辨治,既易,亦难。言其易是皮肉筋骨脉,病有定所;言其难是因三气杂至,五体五脏错综为病。治痹须“知常达变",不可“墨守成规”。王海藏云:“治病之道有三法焉,初、中、末也。初治之道,法当猛峻者,谓所用药势疾利猛峻也......中治之道,法当宽猛相济……末治之道,法当宽缓。”治痹亦当如此。本案初期当辨风、湿、寒、热之邪,以大剂、猛剂速去其邪,清热利湿,活血通络;中期邪未尽去,气阴两伤,当于袪邪猛药中少加扶正之品,清利湿热之余佐以益气养阴;后期正气渐衰,脏腑受损,余邪未清,又当补肾健脾,益气养血,佐以清热利湿。另外,本病案中加入全蝎、蜈蚣等虫类药,因痹证日久,邪气久羁,深经入骨,津血凝滞不行,变生痰湿瘀浊,经络闭塞不通,非草木之品所能宣达,必借虫蚁搜剔窜透方能浊去凝开,气通血和,经行络畅,深伏之邪除,困滞之正复。总之,痹证之治,当谨守病机,攻补有序,主次分明,知常达变,则随拨随应。
(刘宏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