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病临床常见,可轻可重,早在《内经》中即有阐述。《素问调经论》曰:“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医门法律中寒门》言:“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素问厥论》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寒邪深入少阴,心肾阳气衰微,阴阳之气不能顺接,在外发为四肢厥逆、大汗淋漓;在内可发为胸痹腹痛、神疲下利,舌淡、脉虚无力等心肾阳衰之象。现录日前赖海标教授用中医经方快速治愈危重胸痹医案一则。
医案:
患者男,85岁。因“反复胸闷痛20余天,再发加重1天”于2024-05-26 19:18由急诊拟“冠心病”收入我院,当晚转入ICU。2024年05月27日08时40分送介入室在局麻下行冠脉造影+支架植入术,造影示狭窄消失,前向血流达TIMI 3级,患者术后连续3天上午出现胸痛气促、大汗淋漓、四肢厥逆,经对症治疗无明显改善,遂请赖海标教授会诊。
2024-6-1赖海标老师上午首诊:
患者术后连续3天,于上午9:30—10:00出现胸痛、气促,伴有大汗淋漓,面色晄白,手足厥冷,躯干温,精神萎靡,懒言,舌淡,苔浮黄,脉弱。中医辨为少阴病,心肾阳衰,阴寒内盛,寒凝经脉致胸痛;阳气不能外达而温熙,故手足逆冷,舌淡脉弱;阳不制阴,故大汗淋漓,拟“四逆汤”以回阳救逆。
制附子15g (先煎)干姜15g 炙甘草5g
上三药,水煎,每剂药分三次温服,2—3小时服一次。如服完一剂症状无缓解,可续服一剂。
当日下午服首次药后(即1/3),患者精神即好转,言语增多,较为兴奋。当日分3次服完一剂药。
第二日精神稍好转,未见胸痛,无气促及大汗淋漓,四肢温至两侧手腕及脚踝部位,手足仍稍冷,舌淡、苔微黄,脉稍有力。再服上方一剂,仍分3次温服,2—3小时服一次。
第三日查房见精神好转,未诉不适,手足变温,脉渐有力。舌仍偏淡。转至普通病房继续治疗。跟踪患者,精神好转,未再诉胸痛,手足温。
按:
赖海标老师在为患者四诊后分析本案病变特点:《伤寒论》281条云:“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结合患者精神萎靡,懒言,胸腹肤温尚可,但四肢厥冷,发作时胸部闷痛、大汗淋漓,舌淡,脉虚弱无力,辨为少阴病,心肾阳气虚衰,阴寒内盛,寒凝经脉,此非大辛大热之药不足以回阳破阴而救逆。《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苦坚之。”赖海标老师辨证后给予四逆汤原方,方中附子为补益命门真火第一要药,干姜则能温中焦之阳而除里寒,性能守又能走,助附子以生发阳气,因此,附子配干姜后温阳散寒之性更峻烈。炙甘草既能益气和中又能缓和药性,使附子、干姜之温阳散寒之力延绵悠长,作用持久。赖海标老师用四逆汤后嘱“分温再服,至脉出者愈”,患者服第一次药后约1小时精神即好转,言语增多,提示阳气来复,分次温服后精神逐渐好转,四肢逐渐转暖,至第二剂温服结束后手足温、无大汗淋漓,无胸痛发作,考虑阳气来复,阴阳顺接,无胸痛、厥冷及大汗淋漓等症状,效果显著。
赖海标老师开好处方后,还为我们年轻医生分析了本案如下三个特点:
1. 为何术后胸痛、四肢厥逆等症状会加重?
患者术中造影发现全身血管普遍较差,虽然在较严重的狭窄血管内顺利放置支架,但仍难于改变全身血管普遍较差的病变基础。手术本身就是一种创伤和打击,进一步损伤了人体阳气,加重了心肾阳衰,因此术后胸痹和四肢厥逆症状加重,也就不难理解了。
2.为何上午症状加重?
自然界上午阳气渐盛,到了下午则阳气渐衰,阴气转盛。正邪相搏,驱邪外出,乃是人体正气的本能。尽管心肾阳衰,阴寒内盛,患者阳气虽弱,借助每天上午自然界阳气渐盛的外界力量,激起体内残阳与阴寒相搏,故而每天上午10点左右胸痹四肢厥逆症状加重,终因阳衰不能战胜寒邪,故每次发作10多分钟可自行缓解,次日上午诸症又再重现。
3.为何要不拘时服?
四逆汤和通脉四逆汤均为回阳救逆之剂,均由炮附子、干姜和炙甘草三味药组成,但用量不一样。通脉四逆汤附子、干姜用量较大,故而破阴回阳、通达内外之力较四逆汤更为强劲,主治阴寒内盛,格阳于外之重证。四逆汤由大辛大热药组成,分多次频服有如下两种考虑:一是不易格拒,因为阴寒内盛,陡服大剂热药,容易出现关格现象,导致呕吐。二是不易出现附子中毒现象,少量多次频服,待脉回、手足转温,即暂停服用,次日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