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口疮的辩证施治(冯界之)


口疮,西医称为口腔溃疡。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口舌疮候》说:“心气通于舌,脾气通于口,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宋代《圣济总录》说:“又有胃气弱,谷气少,虚阳上发而为口疮者,不可执一而论,当求其所受之本也。”说明口疮有虚有实,其发病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证之临床,既有外感邪热所致;亦有内伤七情,忧思脑怒过度,或嗜好烟酒、过食肥甘,使心脾、肺胃、肝胆郁热发为鹅口实证。亦有劳倦内伤,损伤脾胃;肾水亏耗,虚火上炎;命门火衰,虚阳上浮发为鹅口虚证。更有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兼杂之证,所以口疮一病,绝非一方一药可以统治。另外反复发生的口疮,与遗传、风湿、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工作紧张、压力太大,有一定的关系。

1、阴虚肝旺犯胃证

乐某,女,43岁,2011年6月13日1诊。主诉:口舌生疮反复发作9年,加重3个月。刻诊:口舌生疮 ,如米粒大,溃面淡黄色,微红微痛;咽干、便秘、眩晕、呃逆、泛酸、干呕、苔白质红、脉缓弦。中医诊断:口疮。阴虚肝旺犯胃证。治以养阴平肝和胃。六味地黄丸加减。处方:

生地黄30克山药30克山茱萸15克茯苓15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玄参10克牡蛎30克藿香24克 旱半夏10克砂仁10克钩藤30克密蒙花15克火麻仁30克 4剂

2011年6月16日2诊:呃逆、泛酸、干呕、口干、咽干、便秘、眩晕、口腔溃疡均止。原方续服4剂,巩固疗效。

按: 溃面淡黄色,微红微痛;咽干、便秘是阴虚之象;水亏不能涵木则眩晕;木旺犯胃则呃逆、泛酸、干呕;苔白质红、脉缓弦属阴虚肝旺、胃气不和。1诊方用六味地黄丸加玄参补肾生水;藿香、旱半夏、砂仁和胃;钩藤、密蒙花、牡蛎平肝,牡蛎又能制酸;火麻仁润肠通便,诸药合方共凑养阴平肝和胃之效。

2、气血双亏,肾阴不足,胃气不和证

潘某,女,55岁,2011年5月28日1诊。主诉:口舌反复生疮3年加重5天。刻诊:舌面多个溃疡如米粒大,溃疡色白,周围微红,疼痛。面色萎黄,眩晕、心悸、呃逆、纳差、泛酸、苔薄白质淡红、脉虚弦。中医诊断:口疮。气血双亏,肾阴不足,胃气不和证。处方:

黄芪30克党参30克白术30克当归12克丹参30克生地20克丹皮12克山药30克山茱萸15克砂仁10克藿香24克 煅牡蛎30克 7剂

2011年6月7日2诊:口疮消失,呃逆、泛酸止,纳差、心悸、眩晕减轻。原方续服,巩固疗效。

按;舌面多个溃疡如米粒大,溃疡色白,周围微红,疼痛,属肾阴不足;面色萎黄、眩晕、心悸为气血双虚;呃逆、纳差、泛酸为脾虚胃气不和;苔薄白质淡红、脉虚弦是气血不足、肾阴虚之象。1诊方用黄芪、党参、白术、当归、丹参补气养血;用六味地黄丸中生地黄、丹皮、山药、山茱萸滋补肾阴;砂仁、藿香、牡蛎制酸和胃。合方共凑益气补血、养肾阴、和胃之效。

3、少阳湿热兼肝旺证

彭某,男,45岁,2011年5月26日1诊。主诉:口舌生疮2年,加重1个月。患者2年前做胆结石手术后,口舌反复生疮.曾服中西药治疗未效来诊。刻诊:口腔和舌上大片溃疡,粟粒至绿豆样大小,溃疡面色黄,绕以深红色红晕,疼痛;面红、目赤、干呕、淌清口水、头晕目眩、口苦、呃逆、脘胀、失眠、小便黄、苔白腻质深红,脉弦。体检:血压140/90mmhg。中医诊断:口疮。少阳湿热兼肝旺。治以和解少阳、清化湿热、佐以平肝。小柴胡汤加减。处方;

柴胡6克黄芩12克 旱半夏12克栀子12克车前子30克

泽泻10克通草6克密蒙花15克 刺蒺藜30克吴茱萸6克藿香24克赤芍30克

2011年7月14日2诊:口疮减轻,目赤、干呕止,余症减轻。原法再进。处方:

决明子10克 生牡蛎30克藿香24克青皮15克吴茱萸6克白豆蔻10克车前子30克 旱半夏10克栀子12克黄芩12克柴胡6克青黛10克

7月15日下午,患者专程到医院让我看口腔,口腔大片溃疡已愈,说此药效果甚佳。

按: 脉弦、目眩、口苦、干呕、都是少阳表里不和的现象,面红、目赤、头晕是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的症状;呃逆、腹胀、干呕、淌请口水、小便黄、苔白腻质深红都是湿热的表现;口腔和舌上大片溃疡,米粒样大小,溃疡面色黄,绕以深红色红晕,疼痛是湿热郁于少阳所致。1诊方用小柴胡汤中的柴胡、黄芩、半夏和解少阳,加栀子、车前子、泽泻、通草、吴茱萸、藿香清化湿热,加密蒙花、刺蒺藜、赤芍配栀子、黄芩平降肝火、肝阳。诸药合方,起到了和解少阳、清化湿热的作用。

4、下焦湿热伤阴证

李某,女,31岁,2011年5月29日1诊.口疮反复发作1年,加重1天.刻诊:口腔粘膜和嘴唇多个米粒至绿豆大口疮,色黄,周围深红疼痛、喉痛;大便2-3次/日、不成条、便后腹痛;右腰有时隐痛,查无叩痛;面部潮热、舌红少苔、脉缓。曾因右肾绞痛在我处服中药治疗后,绞痛止。中医诊断:口疮。下焦湿热伤阴证。治以清热利湿养阴。八正散加味。处方:

白芍60克枳壳15克萹蓄30克瞿麦30克蒲公英30克

海金砂30克 连钱草30克郁金20克鸡内金30克 石苇30克黄柏10克生地黄30克丹皮12克车前子30克 7剂

2013年6月5日2诊:口疮、喉痛、面部潮热、便后腹痛止,大便1日2次、不成条,右腰有时隐痛,但目前不痛;舌红变浅、无苔,脉缓。B超:双肾结石;右肾出肾门处12mmx6大小强光团;左肾中极肾盏内可见大小约2mmx2,下极肾盏4mmx3、3mmx3强光团。上方去蒲公英、生地黄、丹皮,加水蛭6克、白术60克、白豆蔻10克。续服巩固疗效。

按:下焦湿热则大便2-3次/日、不成条、便后腹痛;右腰有时隐痛,脉缓;湿热上冲则口腔粘膜和嘴唇米粒至绿豆大口疮,色黄,周围深红疼痛、喉痛;湿热郁久伤阴则面部潮热、舌红少苔;1诊方用萹蓄、瞿麦、蒲公英、连钱草、石苇、黄柏、车前子清利下焦湿热,枳壳理气助湿热下行;白芍、生地黄、丹皮养阴清热;加海金砂、郁金、鸡内金排石通淋。合方清利湿热、养阴,佐以排石通淋。

相关文章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湘ICP备2021005521号-1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