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经方治疗睡眠障碍(赖海标)


睡眠障碍是指经常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或醒而不能再睡,或睡眠浅而不熟,甚至彻夜不睡,或多梦醒后有神疲乏力,头晕头痛,心悸健忘,心神不宁的一种临床常见病症。经方治疗睡眠障碍疗效确切,大体分以下几种类型:

一.阳证(偏实偏热证)

1.栀子豉汤:

适用于无形邪热郁于胸膈,扰乱心神所致失眠,《伤寒论》中所谓“虚烦不得眠”是也,多伴有胸中烦闷,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数等,治宜清宣郁热,方用栀子豉汤加减。方中栀子苦寒清热,体轻而上行,清中有宣,凡火热郁而烦者,非栀子不能清。淡豆豉气轻味薄,既能宣热透表,又可和降胃气,宣中有降,善开火郁,二药合用可治疗火郁虚烦所致失眠。

2.温胆汤:

温胆汤虽不属于传统经方,但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且疗效卓著,使用机会颇多,可谓准经方了。本方由半夏、竹茹、生姜、枳实、橘皮、茯苓、甘草组成,功能清胆和胃,除痰止呕。用以治疗胆虚痰热上扰,虚烦不寐,惊悸口苦等症。此方素为历代医家所推祟,通过加减又派生出多个名方,如偏虚用高枕无忧散,即本方加人参、石膏、麦门冬、酸枣仁、龙眼肉,主治心胆虚怯、昼夜不睡、百方无效者;偏热用黄连温胆方,即本方加黄连,主治心中烦燥、面红气粗,伴有胸闷、焦虑不安、心慌等症。

3.猪苓汤:

猪苓汤出自《伤寒论》,治疗阴虚而水热互结于下焦,见发热口渴,心烦不寐,小便不利,渴欲饮水,舌红、脉细数。本方证为阴虚热扰,阳不入阴所致心烦不得眠,治用猪苓汤育阴清热利水。临床上常用此方治疗泌尿系统感染兼见失眠心烦的病人,可酌加远志、夜交藤、珍珠母、黄连、龙骨、牡蛎等宁心安神之品。

4.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汤出自《伤寒论》,主治伤寒病后余热未清,气津已伤,气血津液不足之证。辨证要点为低热心烦,眠差,口干唇燥,纳少,乏力,舌红苔少,脉细数。可配合酸枣仁、五味子、浮小麦、柏子仁、龙骨等安神之品。

5.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本方出自《伤寒论》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心烦,可视为睡眠障碍综合症)、惊(多梦、心悸心慌),一身尽重(情绪低迷、疲劳乏力、行动迟缓),小便不利(尿频尿急、排尿不畅),谵语(健忘,思维混乱,梦话)。”主治伤寒下后,胸闷心烦,晚上兴奋不寐难于入睡,精神惊慌不宁,谵语,小便不利,浑身沉重,苔黄腻,脉滑。方中铅丹可用生铁落或珍珠母等取代。

二.阴证(偏虚偏寒证)

1.酸枣仁汤:

本方出自《金匮要略》,辨证要点为虚烦不得眠,心悸盗汗,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脉弦或细数。长期睡眠不足的人,特别是老年人、病后体虚者、有慢性病者都有使用此方的机会。酸枣仁的用量临床需根据病人的体质、胖瘦决定,笔者一般用20~30克。根据现代研究证明,酸枣仁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催眠作用。茯苓可宁心安神,对心脾两虚的失眠健忘作用较好,若病人伴有心悸、健忘、胸闷则选用茯神。知母清虚热养阴液,川芎活血开郁调肝,用量宜小,甘草协调诸药。共治肝血不足,心失所养之不寐。临床中可随症加减,偏于阴虚肝旺者,配白芍、石决明、龙齿、牡蛎等;忧思劳伤心脾而出现虚烦出汗、口渴、心悸者,可配生地黄、白芍药、五味子、牡蛎等。

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为《伤寒论》方,辨证要点为心悸不寐,四肢不温,胸痛气急,怔忡不适,脉细或迟。方中桂枝、甘草辛甘化阳、补益心阳。甘草宜重用,《伤寒论》原文中甘草用到二两,与牡蛎、龙骨同分量,是桂枝用量的一倍(原方桂枝用一两 )。

3.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出自《伤寒论》,主治重病后心血不足,血不养心,虚羸少气,心悸失眠,虚烦不寐,大便干结,舌淡少苔,脉细或结代。方中重用炙甘草,甘温益脾,以养心复脉;生地黄、麦门冬益阴养心以利脉;佐以人参益气生阳,阳中求阴;桂枝及清酒助心阳而通脉。诸药合用,对心血不足所致心律失常伴失眠者往往有效。

4.甘麦大枣汤:

方中含甘草、小麦或浮小麦、大枣。本方为临床常用镇静剂,能养心安神,和中缓急。主治妇人脏躁(歇斯底里),喜悲伤欲哭,数伸欠,现代应用于癔证、神经衰弱、抑郁症、焦虑症、癫痫、精神分裂症,特别适用于小儿夜惊、夜啼、多动症等。

5.百合地黄汤:

出自《金匮要略》,具有养阴清热,补益心肺之功效,是百合病之心肺阴虚内热证的常用方剂。症见神志恍惚,意欲饮食复不能食,时而欲食,时而恶食;沉默寡言,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如有神灵;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舌红少苔,脉微细。方中百合色白入肺,养肺阴而清气热;生地黄色黑入肾,益心营而清血热;本方具有清、轻、平、润的特点,能滋津血,益元气。现在常用于神经官能症、癔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更年期综合征、失眠等属心肺阴虚内热者。

三.虚实夹杂,寒热错杂证

1.黄连阿胶鸡子黄汤:

本方出自《伤寒论》,主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辩证要点为心中烦躁,辗转不眠,手足心热,口干盗汗,小便短赤,舌质红、脉弦。此汤因有鸡子黄,虽味腥难咽,但效果明显,如辨证准确,一般两三剂后可平烦躁而安静。若阴虚明显,可加麦冬、天冬、五味子、生地黄等。

2.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辨证要点为心下痞满胀闷,肠中呜响,夜间不寐,情绪不宁,嗳气纳差。此方是治疗胃肠病引起的夜寐不安的有效方剂。

3.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主治邪入半表半里之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目眩,心烦不寐,胸胁苦满,苔薄,脉弦。方中可加入黄连、牡蛎、珍珠母等宁心安神之品。使用此方的前提是有少阳证,对于妇女产后发热及疟疾、黄疸、急慢性肝炎等时期的失眠症有较好疗效。

相关文章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湘ICP备2021005521号-1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