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经方治疗反复泌尿系感染一则(孟繁甦)


梁某,女,74岁,2024年12月31日首诊。

主诉:反复尿频尿痛1年余。

现病史:反复尿频尿痛,每次排尿尿量少,恶寒,口干。曾在外院住院治疗,尿培养未查到致病菌。体查:舌淡胖,水滑,有齿痕,苔白,脉沉弦。

既往史: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

中医诊断:淋证

证型:阳虚水饮

西医诊断:慢性泌尿系感染;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

治法:温阳利水

方剂:五苓散合真武汤加减

黑顺片(先煎) 10克桂枝10克茯苓15克白术10克 猪苓10克泽泻10克桑寄生25 怀牛膝15克 沉香5克砂仁(后)5克

煎服法:共7剂,每天1剂,水煎服。

2024年1月7日二诊:

上方加盐桑螵蛸10克,盐杜仲15克,共7剂。

2024年1月14日三诊:

尿痛好转,无恶寒,口干好转。二诊方加荆芥穗(后下) 10克,防风5克,共7剂。

2024年1月21日四诊:

尿痛轻微偶发,尿频减轻,每次小便尿量增多,腰酸痛。三诊方加山茱萸20克,共7剂。

2024年1月28日五诊:

无尿痛,尿频明显减轻,尿量增多,腰痛缓解,余症已不明显。守方善后。

临证体会:

慢性泌尿系感染是中老年女性的临床常见疾病,以尿频、尿急、尿痛、 尿涩、尿道口有灼热感等为主要症状,多由急性尿道炎治疗不彻底导致。从西医学角度来看,抑制和杀灭细菌是治疗慢性泌尿系感染的治疗方法。慢性泌尿系感染的病程长,迁延难愈。由于长期反复使用多种抗生素可能造成耐药及复发率高等情况发生,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药辨证论治慢性泌尿系感染,注重整体观念,扶正祛邪,标本兼治,多能取效。

慢性泌尿系感染属中医学“淋证”范畴。淋证一名首见于《内经》,“阳明司天之政……初之气,地气迁,阴始凝,气始肃,水乃冰,寒雨化。其病中热胀、面目浮肿 ……小便黄赤,甚则淋。”从病因分析,淋证发生不外内因及外因。外是感受湿热毒邪,内侵下焦;内因则多是起居不慎,劳累过度,房劳不节,或禀赋不足,或脏腑失调,导致湿毒下注,是以肾虚为本。

临床常见一些慢性泌尿系感染病人,多是年老体弱、久病多病,加之久病反复使用抗生素等,导致脾肾不足、湿邪留恋。临床上以虚实夹杂为多,或偏邪实,或偏正虚,故治疗以扶正祛邪原则,补虚泻实。对于年老体弱之反复泌尿系感染,尤其重视扶正固本。肾为水火之脏,元阴元阳之所。如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膀胱,膀胱气化不利,开阖失司,则出现小便不利,尿频尿急等症,如湿蕴生热,可出现尿道灼热疼痛、尿道流分泌物等症。故治疗淋证应辨证为要,不能一见淋证即予清热利湿之品,以免犯虚虚实实之戒。

此例患者为老年女性,反复尿频、尿痛、尿道灼热到多家医院就诊,曾住院治疗。经过反复多次尿液培养,均不能找到明确致病菌。患者严重时20分钟要排尿3次,给生活带来严重不便,非常苦恼。从患者舌脉证看,考虑阳虚水饮,给予五苓散合真武汤加减治疗。

五苓散是调整水液代谢的名方,由猪苓、茯苓、泽泻、桂枝、白术5味中药组成。《伤寒论》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是五苓散代表性条文,主治太阳病误下或过汗,表邪不解,邪陷入里,由经入腑,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导致水蓄下焦,津液输布过程受到影响,津液不能上承,出现口渴欲饮、饮不解渴、小便不利等症状。方中茯苓、猪苓能淡渗利湿,泽泻甘寒入肾,利水渗湿,白术健脾祛湿,桂枝通阳化气,兼可解表。五药合用能温阳化气、利水渗湿,助三焦与膀胱气化,使停积于内的水饮从小便而去。

真武汤是治疗阳虚水泛的代表方。《伤寒论》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第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本例患者反复泌尿系感染症状,结合舌淡胖、水滑、有齿痕、苔白,脉沉弦之证,属于阳虚导致气化不利,故用附子配桂枝温肾散寒。经过五苓散及真武汤合方后,尿频、尿痛、尿道灼热、口干等症逐渐改善。因患者病程长,从治疗开始到五诊,整体思路都是以温补肾阳、化气行水为主,最终收效。可见,中医治疗要坚持辨证论治、方证对应的原则,不能见热清热,见寒温阳等,以免背道而驰,成为“坏病”。

相关文章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湘ICP备2021005521号-1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