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经方治疗不明原因发热一例(黄新凯)


缪某,女,82岁。因“发热1天”于2024-05-29由急诊拟“发热查因?”收入我院综合二科治疗。患者入院前1天因受凉开始出现发热,最高体温达39.8℃,无恶寒,伴全身乏力感、四肢关节痛,少许咽干痒、头晕,偶有咳嗽,无咳痰,偶有尿急,无尿痛尿频,纳差,无腹痛腹泻,无胸痛胸闷,无皮疹。入院症见:全身乏力感、四肢关节痛,少许咽干痒、头晕,纳差,偶有干咳,尿急,小便量少色黄,大便干硬。舌红,苔黄,脉滑数。入院后中医以清热利湿通淋为法,方用八正散加减,配合西医抗感染治疗。体温正常后,考虑泌尿系感染于2024-05-31转入泌尿外科继续治疗。

转科时症见:无发热,无恶寒,少许全身乏力感、四肢关节痛,偶有尿急,纳差,大便调,小便量少色黄。舌淡苔薄白,脉滑数。转科后完善相关理化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中医考虑脾虚气滞,予香砂六君丸以健脾和胃消滞。

患者症状反复,虽四肢疼痛减轻,但始终胃纳不佳,并于6月5日又出现发热,发热每天下午高热为主。主管医师改予小柴胡汤理气散邪,仍不能退热。遂于6月10日上午10:30请赖海标教授查房会诊,指导治疗。

赖海标教授听取病史汇报后,经详细四诊,患者情况如下:患者已连续5天发热,以下午5至7点为甚,最高体温达39.5℃,无恶寒,汗出以头部为主,口干欲饮,纳差,间有恶心,小便短黄,大便调。舌淡嫩,苔薄白,脉洪数。赖海标教授认为属阳明热证,拟白虎汤加减如下:

组方:
石膏45g知母10g 炙甘草5g山药15g蝉蜕10g

共一剂,水煎服。

患者当天停用了所有抗生素,中午服用中药,当天下午就已经不再发热,连续2天体温正常,石膏用量减至30g,余药不变,第3天带药出院。

组方:

石膏30g知母10g 炙甘草5g山药15g蝉蜕10g

传道解惑:

笔者向赖海标教授请教:患者在发病前有受凉情况,受凉后出现发热,四肢乏力,关节疼痛,考虑太阳伤寒,入院后使用八正散过于寒凉通下,至邪入少阳,遂出现发热、口干等少阳证,所以我使用了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但是效果不佳。现患者有口干汗出之象,是不是邪已化火进入阳明,应少阳阳明同治,予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为法?使用大柴胡汤合不合适?

赖海标教授解惑:中医治病,整体观非常重要。从本病例看,主症为日晡潮热,口干欲饮,身热汗多,脉洪数。《伤寒论》219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此为太阳病发汗不透彻,寒邪逐渐化热而传入阳明,阳明经气旺于申时,因胃肠燥热内结,正邪斗争剧烈,故在此时热势加重,所以出现日晡潮热。《伤寒论》言阳明外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本条虽有“三阳合病”之名,但实以邪热独盛于阳明为论,而无三阳合病之实。当前太阳、少阳症状已不明显,而阳明实热独存。由于阳明邪热内盛,腑气壅滞不利,故腹满、纳差、欲呕;胃热炽盛,熏灼于上,津液耗伤,则口干欲饮;阳明气分热盛,迫津外泄,则自汗出。此虽曰“三阳合病”,但以阳明热盛为主,因腑气未实,故大便尚可,故治用白虎汤辛寒清热。《伤寒论》16条云“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到了什么阶段,使用什么方剂,需要方证相应,做到“有是证,用是方”。本阶段是阳明经热,使用白虎汤,以清热透邪为首要任务。到了余热未清,津气已伤时,可用竹叶石膏汤清热养阴和胃治疗。到了热病后期,邪热已退而有肺胃津伤之时,可考虑用麦门冬汤养阴润燥。

从本病例治疗过程看,虽然主管医师刚刚提到,《伤寒论》101条,应用小柴胡汤时说到“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但是要抓主症,本病的主症是“日晡潮热、口干、汗出、脉洪大”,病变已入阳明地界,所以使用小柴胡汤效果不佳。虽然这个患者舌淡嫩,苔薄白,跟阳明热证不是很符合,可能是患者年老气血本亏,前面治疗用了寒凉之品所致。考虑是阳明热证,用白虎汤加减,所以我拟方如下:

石膏45g知母10g 炙甘草5g山药15g蝉蜕10g

《黄帝内经》曰:“热淫所胜,佐以苦甘。”又曰:“热淫于内,苦以发之。”本方重用生石膏,辛寒清透邪热,配伍知母苦寒质润清热养阴。二药合用,清热而不伤津,养阴而不恋邪;将白虎汤中的粳米改成山药,首见于民国名医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山药与粳米均可益胃健脾,但山药善滋脾胃之阴之外,兼能固摄下焦元气。炙甘草、山药同用益气生津,和中养胃,并能防石膏、知母寒凉伤胃;加入蝉蜕轻清宣透,以皮达皮,热邪随汗而解。全方共奏清热除烦,生津止渴之功。

学习心得:

中医讲究整体观念,注重天人相应,复杂病例辨证要抽丝剥茧,善抓主症,需要在繁多的线索中找到证据,“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赖海标教授指导我们应该按前人总结的“十问歌”进行全面问诊,以免遗漏,“望闻问切”四诊缺一不可。通过四诊收集得到的症候表现,通过“立法、选方、遣药”,完成中医辨证论治的“理法方药”全过程。发热原因众多,如气虚发热,阴虚潮热,阳明实热,外感发热等等,问诊时要注意患者发热的特点,如烘热汗出?寒热往来?日晡潮热?有汗无汗?汗出是否有兼症?汗出后是否热退?是否有口渴?口渴是否欲饮?喜冷饮还是热饮?二便情况?等等,都是帮助我们明辨疾病病位病机的要素,需认真收集。另外,遣药用方也需精准,如本病例中,用药精妙,重用石膏除大热,用知母苦寒清热养阴,粳米改山药,更能和中养胃,蝉蜕助邪外透等,都是值得反复学习领悟的。

相关文章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湘ICP备2021005521号-1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