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经方与时方:本是同根,相争何急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的论述,常被用来描述儒学发展对医学流派形成的重要影响,说明中医学流派理论的形成是深受中华文化发展影响的。中国地广人多,中医源远流长,因此时至今日,中医学流派众多,“经方派”与“时方派”即是其中之二。有所不同的是,“经方派”多是自封的,“时方派”,则多是被人扣上的。

“经方”一词,原思是指“方术”,后来成为仲景方的专称。“时方”之名,最早出于清人陈修园著作,顾名思义是“时下盛行之方”,现专指仲景以后的历代医方。

1.经方的源流

“经方”一词,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经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结,反之于平。”《汉书》所记载的经方十一家,包括《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三十卷、《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四十卷、《五藏六府瘅十二病方》四十卷、《风寒热十六病方》二十六卷、《泰始黄帝扁鹊俞跗方》二十三卷、《五藏伤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客疾五藏狂颠病方》十七卷、《金疮疭瘛方》三十卷、《妇女婴儿方》十九卷、《汤液经法》三十二卷、《神农黄帝食禁》七卷,原书均已失传。《汤液经法》可能在梁朝时还可见到,因此陶弘景自谓曾阅《汤液经法》,并从中摘抄部分方剂,写成《辅行诀藏府用药法要》一卷,现尚可见到。

经方,现多专指《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方剂,即张仲景之方。《金匮心典徐序》:“惟仲景则独祖经方,而集其大成,惟此两书,真所谓经方之祖。”通常所说经方,多出于此指。

汉末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后世分为《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二书),其中《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05首,除去重复的38方,共计280方。《伤寒论》载药90味,《金匮要略》载药192味,除去重复的76味,共计206味。经方是“医方之祖”,后世中医学家称《伤寒杂病论》为“活人之书”、“方书之祖”,赞誉张仲景为“医圣”。唐宋以后,古今中外的医家常以经方作为母方,依辨证论治的原则而化裁出一系列的新方,即为时方。

2.遵经复古论

西晋名家皇甫谧说:“仲景垂妙于定方”,尊崇仲景之方,言仲景方足以为后世效法。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对仲景之方深抱敬仰,说“伤寒热病,自古有之……至于仲景,特有神功”,“行之以来,未有不效”,又指出“处方用药,皆需临事制宜”。

自明朝起张仲景被奉为医圣,捧上神坛之后,部分复古保守派医家以卫道者自居,掀起了一股尊经方、贬时方之风。如清朝伤寒大家徐灵胎:“昔者圣人之制方也……其思远,其义精,味不过三四,而其用变化无穷,圣人之智,真与天地同体,非人心思所及也。”他认为:“仲景《伤寒论》中诸方,字字金科玉律,不可增减一字”,“言必本于圣经,法必遵乎古法”,这吹捧就有点过了。

清朝名家陈修园首提以“经方”为仲景方,“时方”为后世方。他的观点有点过火,比如在《景岳新方贬》中说“左归丸即厨子所造八仙菜”,说张景岳是“厨中好手,医中坏手”。清朝黄元御自视甚高,竟谓仲景之后除孙思邈外,“并无一线可通者”。

如果师法而不泥古,尚为可取,但一切以仲景为上,后人为下;医圣之论之方为金科玉律,是真理的天花板,不可逾越,那就不符合唯物辨证法了。

3.古方不能治今病论

宋元以后,儒学有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分,医学思想亦随之活跃,不少医家结合时代变迁及时行疾病谱的变化特点,不断提出新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剂,如温病学派的始祖、寒凉派刘河间说:“余自制双解、通圣辛凉之剂,不遵仲景法桂枝麻黄发表之药,非余自炫,理在其中矣,故此一时,彼一时。奈五运六气有所更,世态居民有所变,天以常火,人以常动,动则属阳,静则属阴,内外皆扰,故不可峻用辛温大热之剂”。他认为,表热者当用辛凉甘寒以解表泻热,若用麻桂不啻火上添油。金代易水学派创始人张元素尝谓:“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今病,不相能也。”朱丹溪在《格致余论》曾引其老师罗知悌的话说“用古方治今病,正如拆旧屋凑新屋,其材木非一,不经匠氏之手,其可用乎。”意在告诫后人不要死搬古方而不知变通。古方能否治今病,关键是否方证相应。

4.经方时方兼融论

许叔微是宋代杰出的医学家,被后世尊称这经方派创始人,曾任集贤院学士,人称许学士。许叔微精于伤寒之学,但他师法而不泥古,懂得灵活变通,他说“予读仲景书,用仲景法,然未尝守仲景之方,乃为得仲景之心”。

后世许多著名医家,对于方之古近,大都没有偏见,既采用仲景及前人方,也自制不少新方,临证辨证施治,根据具体病症灵活处理,诚为可取。如明朝医学大家张介宾在《景岳全书》既有“古方八阵”,肯定经方古方之精者;又创“新方八阵”,根据经方化裁出不少经得起考验的新方,如金水六君煎、玉女煎等。清初三大名医之一的张璐在《医通》中以仲景方为“祖方”,同时又大量选用后世方,兼收并蓄,唯好方是用。后世常有伤寒、温病之争,但温病学派的诸名家却非常尊崇仲景方,如吴又可《温疫论》全书44方中有仲景方19首,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用仲景方60余首,吴鞠通《温病条辨》书中共录193方,其中用仲景方40余首,王士雄《温热经纬》113方中载仲景方52首。

此外,俞根初《通俗伤寒论》、吴坤安《伤寒指掌》兼融伤寒、温病于一炉。何秀山为清朝绍派伤寒名家,为著名医家何廉臣祖父,著有《重订通俗伤寒论》一书。他主张“博采众法,不执古人之成法”;何廉臣在《通俗伤寒论后序》引俞根初语云:“读书与治病,时合时离。古法与今方,有因有革。善读书斯善治病,非读死书之谓也;用古法须用今方,非执板方之谓也”;“古方不能尽后人之病,后人不得尽泥古人之法。”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说“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因此可以推测,理法明晰、结构严谨、疗效卓著的280首经方中,除他自己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得来的有效方之外,也应该包括前人的经验方在内。仲景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扬变革,创立六经辨证,“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首创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先河,推动了中医学的不断向前发展。

相关文章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湘ICP备2021005521号-1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