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健脾化湿通络治疗嗜酸性筋膜炎


嗜酸性筋膜炎是以筋膜及皮下组织受累为主的一种结缔组织疾病,病变可累及四肢、躯干而表现为肢体肿胀、皮肤硬化伴疼痛不适,属中医学“痹症”范畴。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健教授运用健脾化湿通络药治疗本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现总结如下。

嗜酸性筋膜炎发病的内因是脾虚;外因是感受寒湿热毒。脾居中位,为一身气血生化之根本,脾旺则气血生化及运行通畅。脾虚不仅内生痰湿,还易受外来寒湿热毒侵袭。邪气聚于肢体关节则见肿胀,郁而化热积于肌腠则见肢体皮肤焮红发热,甚者疼痛难忍。气血不行则生瘀血,病久不愈损及络脉,水湿运化不利则发为痰浊,气血水液不达肌腠,则肌肤失养而硬化不荣。故刘健认为,嗜酸性筋膜炎病因以脾虚湿盛,瘀血阻络为主,治疗宜“从脾论治”,健脾化湿,活血通络。

化湿健脾 断生湿之根

脾虚易生内湿,湿邪困脾则脾虚更甚,湿聚成痰,痰湿聚集肢体骨节,导致四肢肿胀,活动不利。刘健针对该病脾虚,临证多用陈皮、厚朴、茯苓、薏苡仁、山药等。陈皮理气燥湿健脾;厚朴燥湿下气除满;茯苓淡渗利湿,健脾宁心;薏苡仁可渗湿除痹;山药甘平,归脾肺肾,既补脾气,又滋脾阴,为健脾之佳品。

活血通络 畅全身血脉

刘健认为脾胃虚弱生痰生湿,痰湿不化留于经脉,经脉阻滞不通,则致瘀血生成。痰湿瘀血日久不化,更加重经脉阻塞,致病久不愈。久病不愈,又损伤络脉。故痰浊、瘀血既为嗜酸性筋膜炎的病因,又为病理产物。刘健针对瘀血阻络临证选药多用丹参、桃仁、红花、鸡血藤、全蝎、桑枝、路路通等。其中,丹参、桃仁、红花均有活血祛瘀之功。鸡血藤既可行血,又可补血,亦能舒筋通脉。全蝎可活血化瘀止痛,为治血瘀痹痛之要药。桑枝、路路通均可祛风通络,缓关节之痹痛。

祛邪扶正 共调肌体平衡

脾虚导致气血津液生化不足,肌肤失于濡养而干燥发硬,故治疗宜益气补血,健脾和胃。常选黄芪、当归、太子参、扁豆、炒二芽、焦山楂等。黄芪、太子参为补脾气之要药;扁豆补脾和胃化湿,补而不滞;当归为补血之圣药,与黄芪合用可气血双补;炒二芽、焦山楂健脾和胃。本病发病的外因是外感寒湿热毒,又因脾虚湿盛,日久不化,郁积生热,热壅成毒,故治疗还需要健脾化湿,清热解毒,临证选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紫花地丁等。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均可清热解毒通淋;紫花地丁味辛性凉,可治疗血热壅滞导致的肌肤红肿。

病案举例

患者,男,35岁。因“四肢肌肉酸痛1年余”于2015年11月1日就诊于安徽省某中医院风湿科。刻下症见:面唇发紫,肌肉僵硬,皮肤焮红发烫。伴心慌,纳差,乏力,二便正常,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实验室检查示:嗜酸性粒细胞1.0109/L,血沉16mm/h,抗“O”160IU/ml,IgG 23.4g/L。中医诊断:痹症(脾虚痰瘀证);西医诊断:嗜酸性筋膜炎。治宜健脾化湿,活血通络为主,辅以补气养血,清热解毒。

方药:陈皮15克,茯苓15克,薏苡仁20克,山药20克,厚朴15克,丹参20克,桃仁15克,红花15克,鸡血藤20克,全蝎5克,路路通15克,桑枝15克,蒲公英20克,白花蛇舌草20克,黄芪20克,当归15克,甘草5克。4剂,水煎服,早晚饭后服。配合外用辣椒碱软膏,以达内外合治之目的。

11月5日二诊:四肢肌肉疼痛减轻,面唇紫暗稍变浅,皮肤红痛较前减轻,拟初诊方山药、鸡血藤、蒲公英各增至30克,3剂。

11月8日三诊:食欲增加,乏力症状好转,晚间仍有心慌,拟二诊方当归增至20克,14剂。

11月22日四诊:四肢肌肉酸痛明显好转,面唇淡红,晚间心慌症状消失,继以三诊方,28剂。

12月20日五诊:四肢无明显酸痛,复查血常规及生化示:嗜酸性粒细胞0.45109/L,血沉13mm/h,抗“O”162IU/ml,IgG 20.2g/L。继以四诊方,28剂,巩固加强治疗。随访3月,患者病情稳定。

按:患者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湿郁日久而不化,血脉瘀阻,表现为肌肉酸痛、面唇紫暗等。刘健治以健脾化湿,活血通络,辅以补气养血,清热解毒。其中,健脾化湿药选用陈皮、茯苓、薏苡仁、山药、厚朴,旨在健脾化湿和胃。活血化瘀药主选丹参、桃仁、红花、鸡血藤、全蝎,既可补血又可活血。另加路路通、桑枝治疗关节不利。考虑患者病久气血亏虚,故选黄芪、当归补气血。清热解毒药选用蒲公英、白花蛇舌草,两药均入胃经,为清热通淋之要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清热解毒中药有抗菌作用,可减少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组织损害。(方妍妍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相关文章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湘ICP备2021005521号-1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