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健脾补肾,温肺化痰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案


谢某某,男性,时年73岁。2016年3月28日初诊。
反复咳嗽咯痰、气喘20年余。患者自20年前开始,每于受凉或季节交替时出现咳嗽,咯白色黏痰,每次持续1-2个月,无咯血,无胸闷胸痛,无潮热盗汗。症状发作时多于当地社区门诊就诊,口服西药为主治疗(具体不详),后可缓解。缓解期,上楼梯3-4层可出现明显气喘,平素日常生活可自理。自2010年始,咳嗽、气喘渐行加重,日常活动受限。每年秋末冬初急性加重3-4次,需住院治疗,出院后不能规范使用吸入剂。2016年3月因症状急性加重,于外院治疗,肺部CT显示:双肺肺气肿,右下肺叶多发支气管柱状扩张。肺功能提示重度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
【首诊证候】
刻诊:经治疗,患者症状有所减轻,给予支气管扩张剂吸入及止咳化痰等药物口服。就诊时诉:咳嗽,咯白黏痰。安静状态下有气喘,活动后加剧,常有夜间喘咳不能平卧。形体消瘦,面暗无华,舌暗、苔白腻,脉弦滑。
【辨证论治】
西医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
中医诊断:喘证。
证属:寒饮犯肺。
治法:温肺化饮、降逆平喘。
处方:
麻黄、细辛各3克,干姜、陈皮、五味子、炙甘草各5克,桂枝、白芍、法半夏、苦杏仁、紫苏子、莱菔子、黄芩各15克,茯苓20克。共5剂,每天1剂,水煎,取汁400mL,分早、晚2次服。
【随诊过程】
二诊:
自诉服5剂药后,咳喘减轻,痰白,痰量较前增多且易咯出,夜间咳喘减轻,可平卧,自汗,乏力,舌淡红、苔白,脉弦滑。治以益气固表、补肾纳气、化痰止咳。
处方:黄芪30克,白术25克,防风、白芍、山萸肉、紫菀、茯苓、法半夏、补骨脂各15克,陈皮、五味子、炙甘草各5克,细辛3克。共7剂,每天1剂,水煎,取汁400mL,分早、晚2次服。
三诊:
稍咳,少痰,痰白,活动后仍有气喘。诉平素纳食少,食后腹胀。大便2-3天1次,质软量少,排解无力。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治以健脾化痰、补肾纳气。
处方:白术25克,黄芪20克,山药、茯苓、法半夏、补骨脂、山萸肉、枸杞子、灵芝各15克,陈皮、五味子、炙甘草各5克。此后每周复诊,以上方为基础调理方随症加减,如口干、苔黄者,加太子参、石斛各20克;纳少、便溏、畏寒者,加党参20克,肉桂3-5克,黄芪增至25-30克。
2016年岁末,受凉外感1次,改以小青龙汤加减,服药4剂后,外感症状消失,未出现咳喘加重。
效果:经用补脾肾化痰降气法服药调理1年后,症状明显好转,时有咳嗽,少痰,日常活动无气喘。一般生活自理,但不耐劳作。因服用中药有效,期间患者未再进行西药治疗。2024年始,间隔2-3个月复诊。无服中药汤剂时,口服中成药归脾丸及金匮肾气丸。2024年始至笔者撰稿时,仅出现感冒2次,症状轻,自服感冒药,2-3天则愈,未引发咳喘,无咳嗽、咯痰症状。现日常生活可自行料理,可行骑车等体力活动。
【按语】
本案患者因呼吸道疾病延治失治,进展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总因气候变化反复出现咳喘急性加重。西药治疗仅可短时缓解症状,但不能减少急性发作次数,患者肺功能障碍不断加重。首诊时,患者以咳喘上气为主症,舌暗、苔白腻,脉弦滑,以痰饮内盛为标。何主任以小青龙汤温肺化饮,加苦杏仁、紫苏子、莱菔子以降逆平喘。因症见痰黏,故加黄芩以防辛温化热。患者服首方5剂后咳喘已有明显减轻,痰量增多且易咯出,是为肺之肃降功能恢复,能驱邪外出。此后邪实程度减轻,本虚表现明显,症见消瘦、乏力、自汗、活动后气喘、纳少腹胀等。
何世东教授治以扶正驱邪,扶正多以山萸肉、补骨脂、五味子补肾纳气,以白术、茯苓健脾燥湿;黄芪味甘性温,归肺、脾经,为补益肺脾气之要药,故为何世东教授所喜用。驱邪以干姜、细辛化饮,陈皮、法半夏、紫苏子化痰降逆。随诊期间,恰当把握扶正与祛邪之度,临证灵活加减用药。随着人体正虚得到纠正,“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患者坚持服药,故未再出现因气候变化或上呼吸道感染诱发疾病急性加重的情况;同时,机体对日常活动的耐受性逐渐提高,此为肺功能好转之表现。经2年余治疗,患者恢复如常人。
治疗经验:何主任根据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施以补肺、脾、肾三脏之虚,兼化痰降逆治疗。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易患因素,运用中医药进行欲病先防;同时以补脾健运之法,改善患者营养不良状态。通过系统的中医药治疗,减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症状急性加重发病次数,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关文章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湘ICP备2021005521号-1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