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姐出国工作,回国之后因为疫情要先居家检疫14天,在居家检疫期间不能出门,整天待在家里,就躺在沙发上追剧,才过了一个多星期她就发现下背酸痛,特别是躺在沙发上看电视久了,要起来的一瞬间感到特别的疼痛,她吃了一些家里常备的止痛药,但只稍微改善几小时,药效一退又痛起来了。医师检查之后告诉她得了下背部的肌筋膜疼痛症。
陈先生是一名电脑工程师,长时间使用电脑写程式,近半年来一直觉得两边的肩膀与脖子都有疼痛的现象,而且只要使用电脑一两个小时症状就会恶化。有时候还会伴随着头痛,陈先生自己买了止痛药服用,却只有短暂的止痛效果。医师检查后告诉他得了肩颈部的肌筋膜疼痛症。
上面的症状,您看了是觉得似曾相识?相信您自己或是家人朋友可能都曾经有过类似的疼痛经验。肌筋膜疼痛症(myofascial pain syndrome)是临床上造成肌肉疼痛很常见的原因。健康的肌肉在放松时触压起来的质感是柔软而有弹性的,肌筋膜疼痛症的特点是在肌肉中有着明显的肌肉紧带(taut band),摸起来好像有一条绷紧的橡皮埋在肌肉中,而在这个肌肉的紧带中会有一些特别敏感的压痛点,对其按压会使触压部位产生特别强烈的疼痛,有时甚至会痛到令人无法忍受,并且按压时也常会同时伴随着有酸痛、酸麻的感觉传到肌肉以外的其他部位或肢体远端,甚至按压时可能引起局部肌肉不自主的收缩,这种特别敏感的压痛点我们称之为激痛点(trigger point)。
肌膜疼痛症在全身的肌肉都可能会发生,最常发生在头颈部、肩膀及背部,追溯其原因常是因为长期姿势不良、肌肉张力不平衡所致,例如老师长期以右手在黑板写字,可能会使得右肩肌肉出现肌筋膜疼痛,学生整天使用电脑上网使得肩颈及手部疼痛,或是长时间躺着看电视使得下背部疼痛等都是常见的诱发因素。如果您常会有肩膀、后颈部、下背部、臀部肌肉的酸痛,而且会觉得这些疼痛的地方会有很僵硬的感觉,这很可能就是肌膜疼痛症在作怪。
肌筋膜疼痛症其疼痛会因为持续的主动收缩肌肉、或是让肌肉长时间固定不动、特别是处于过度缩短的状态而加重,如果肌肉紧绷严重时,则被动的牵拉肌肉也会加重疼痛以致于活动度受限。此外,如果暴露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下,特别是当肌肉疲劳时、或是情绪紧张、压力等,都可能加重疼痛。而在其缓解因子方面,短时间的轻度活动、短时间的休息、或是对肌肉进行间歇性的缓慢伸展,或对于疼痛处施以热敷,往往可以使得症状缓解。这些病史都是临床上重要的线索。然而,疼痛也有可能是由肌肉以外的问题所引发,例如周边神经病变、中枢神经病变、甚至脏器的疾病,所以需要病人与医师共同合作以找出其根本的原因。
肌筋膜疼痛的治疗,在药物方面可以服用止痛药物与肌肉松弛剂,在非药物治疗方面可以采用伸展运动、深层压力按摩法,也可加上局部超音波透热疗法及电疗。另外还可以使用局部注射疗法,针对激痛点做针刺激,或加上注射少量局部麻醉剂,注射后通常疼痛就能有效的缓解,但是因为注射治疗较具侵入性,因此临床上常在前述保守治疗反应不佳时才使用注射疗法。另外在治疗肌膜疼痛症很重要的环节是一定要寻找其诱发原因并加以矫治,否则经过治疗后,可能只有短时间的症状改善,之后很快的又会复发。这就需要医师详细的问诊及理学检查,以找出造成症状或持续加重病情的原因及解决方法,这点其实是整个治疗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
要如何才能预防肌筋膜疼痛症找上自己呢?简单的说,肌肉有三个特性,一是不喜欢冷、二是不喜欢长时间不动,三是不喜欢长时间处在缩短的状况,也就是说,温度太低、长时间不动或长时间主动收缩肌肉或被动的让肌肉处于缩短的状态,就容易引起肌肉僵硬或酸痛。因此,要提醒自己避免上述肌肉不喜欢的情况,例如长时间低头、耸肩、久站、维持某一姿势不动,就能减少肌筋膜疼痛的发生。另一方面,也要做一些「讨好」肌肉的动作,包括充分的保暖肌肉或热敷、时常变换姿势、常伸展或是按摩肌肉,就可以达到放松肌肉,预防或缓解肌肉疼痛的效果了。例如在使用电脑的姿势方面,萤幕不要放在比眼睛还高的位置,也不可放太偏离中间的位置使得头颈部处于长期扭曲的姿势,在桌面工作时手肘要有可支撑的地方以免使肩膀长期紧张。另外,还可以准备一个倒数计时器,提醒自己每半小时起身走动一下活动筋骨。总之,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正确姿势,避免长时间不动,是远离肌膜疼痛的简单有效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