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藿朴夏苓汤用于治疗口腔溃疡(王冬梅、叶品良)


导读:
口腔溃疡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常见的治疗方法多从心脾热盛论治,常用的有甘草泻心汤、导赤散、凉膈散、知柏地黄汤等方剂,但临床上也可见到因体内湿重而导致湿热蕴脾反复发作,或使用清热泻火之方反不效且湿浊偏重的口腔溃疡病,可以考虑以藿朴夏苓汤加减以分消湿热来进行治疗。

脾主运化,开窍于口,喜燥而恶湿。若饮食不节,或恣食肥甘厚腻,导致湿浊内蕴。脾为湿气所困阻,则运化无力,升清无权津液输布失常,涎液不能上呈于口,无以濡养口腔;且湿阻气滞,郁而生热,湿热熏蒸于上,局部气津不畅,灼伤经络粘膜,则出现口腔破溃、出血、疼痛,从而变生溃疡。患者多体胖能食,喜食肥甘,溃疡多发生于两颊及口唇处,创面多覆有黄白色腐膜,同时患者多自觉口干少津或黏腻不爽,大便不爽或溏垢,舌质淡红,苔厚腻,脉滑。若日久湿浊化热较重,可见舌质较红,苔黄腻,溃疡面周围色红,疼痛较著。治当祛湿健脾,分消湿热(可参考分消湿热汤)。

在临床治疗该病中方选藿朴夏苓汤加土茯苓、白鲜皮治疗,每获良效。(加入土茯苓甘淡平,入肝胃二经,可解毒除湿《本草纲目》曰:“解恶疮解毒之要药也。”白鲜皮苦寒,入肺、大肠、脾、胃四经,可清热燥湿,祛风解毒,《本草正义》:“白鲜乃苦寒胜湿之药,又能通行经隧脉络。能彻上彻下,通利关节,胜湿除热”)

药物加减变化:

因情志不畅,肝气不疏者可加柴胡15g,白芍15g,枳壳15g,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肝郁则气滞,气滞则湿阻,肝气不疏则横逆乘脾,影响脾的布津功能,故而发生口疮,肝气调达,脾气健运则诸症自愈;热毒甚者,加银花15g,连翘20g以清热解毒;兼便秘者,加莱菔子20g,火麻仁15g以通腑泻浊。

案一:患者,女,35岁,列车员,2012年8月6日初诊

患者口舌生疮10余年,近1月数次发作,时愈时作。3天前与朋友聚餐吃火锅,并恣食生冷瓜果,夜睡空调房,次日晨起出现口腔溃疡,灼痛不可忍,伴头身重痛,影响正常饮食,自服牛黄解毒片治疗无效。

刻诊患者体胖,口唇及颊膜见到多处黄豆大小溃疡面,部分疮面覆有黄色腐膜,舌淡红少津,苔白厚腻,脉浮滑。

中医诊断:口腔溃疡。

辨证∶湿浊困脾,津不上呈,治以健脾化湿,行气和中。

处方:藿香15g,厚朴12g,茯苓15g,猪苓12g,泽泻10g,杏仁10g,薏苡仁30g,白蔻仁15g,土茯苓20g,白鲜皮20g,炒麦芽10g,炒楂曲各10g。3剂,1剂/d,水煎服,嘱患者服药期间忌辛辣、鱼虾。

半年后因它病来诊,告知服上述药物三剂溃疡痊愈,至今未发。

案二:患者,男,23岁,2011年10月初诊。

口腔及舌尖溃疡,难以食饮,患者平时喜食辛辣厚味及冷饮,脾气暴躁,兼胁肋胀痛,心烦口苦,舌红苔黄腻。前医尽投清热泄火、凉血消炎之剂,治之罔效,历时月余不愈。诊时上症俱在,且脉弦数。

辨为肝郁气滞,湿阻中焦。治以疏肝解郁,化湿和中,分消湿热。

处方:藿香15g,厚朴12g,茯苓15g,泽泻10g,杏仁15g,薏苡仁30g,白蔻仁10g,土茯苓20g,白鲜皮20g,柴胡15g,白芍15g,枳壳15g,炒二芽各10g。4剂,1剂/d,水煎服,嘱患者服药期间忌辛辣。复诊症状明显好转,效不更方,再服3剂而愈。

案三:何某,男,50岁,2005年10月15日初诊。

6年来口腔溃疡反复发作。最初口服甲硝唑、抗生素、维生素C等有效。3天前口腔溃疡再次发作,仍服上药治疗,但疗效不显,张口可见多处溃疡,色淡红.伴头昏重,肢倦乏力,口干口苦,喜冷饮,脘腹胀满,汗出粘稠.舌质暗紫红,苔黄腻,脉濡。

辨证为脾失健运、湿浊阻滞化热。

治以藿朴夏苓汤加减:藿香、厚朴、茯苓各15g,法半夏、杏仁、佩兰、陈皮、炒蒲黄、五灵脂各10g,薏苡仁20g,黄连、甘草各6g。7剂后自觉身轻体爽,口腔溃疡面积减小,色仍淡红,舌质暗红,苔薄白腻,继以上方5剂,口腔溃疡愈合。3个月后随访未再复发。

按:脾主肌肉,开窍于口,湿热郁蒸脾胃则见诸症。治疗当宗牘化脾胃湿热为法。本例以藿朴夏苓汤加减,治以清热利湿、祛瘀解毒。黄连清中焦脾胃之热;失笑散治疗血瘀诸痛,患者舌暗紫加之患病日久故以此化瘀止痛。诸药配伍,有清热祛湿、解毒敛肌、益气健脾之功,可使湿去热清,诸症自除。

(湖北刘敏案)

藿朴夏芩汤出自《医原》

藿香15g淡豆豉10g白蔻仁10g厚朴10g半夏10g杏仁10g茯苓15g猪苓6g泽泻10g生薏苡仁20g(剂量仅供参考)

[主治]湿温湿盛热微,身热不渴肢体倦怠,胸闷口腻,舌苔白滑,脉濡者。

[证析]此证属于湿阻中焦湿盛热微机理。阳明主肌肉湿滞阳明之表,阳气内郁故身热;脾主四肢湿困脾阳,故四肢倦怠;湿邪内郁故苔白口膩;湿蔽清阳,故胸痞。

[病机]湿阻中焦,湿盛热微。

[治法]燥湿芳化,上宣下渗法。

[方义]湿浊滞于中焦,非芳香化浊和燥湿醒脾之品,不能振奋已困脾阳,祛除黏腻湿浊。故方用香豉、藿香、白豆蔻芳化,宣通肺卫以疏表湿,使阳不内郁则身热自解;藿香、白豆蔻、厚朴芳香化湿;厚朴、半夏燥湿运脾,使脾能运化水湿,不为湿邪所困,则胸闷肢倦、苔滑、口腻等证即愈。再用杏仁开泄肺气于上,使肺气宣降,则水道自调;茯苓、猪苓、泽泻、薏苡仁淡渗利湿于下,使水道畅通,则湿有去路,共奏开源洁流之功。全方用药照顾到了上中下三焦,以燥湿芳化为主,开宜肺气,淡渗利湿为辅,与三仁汤结构略同,而利湿作用更强。

身热是阳气郁结之象,宜散即解所以名为湿温却无清热之品。

[应用]使用本方,当以胸闷、体倦、苔滑、口腻、脉濡为其辨证要点,以湿盛为用方依据。

[歌括]藿朴夏苓杏蔻仁,薏苡二苓泽豉行。湿滞中焦苔白滑,芳化淡渗法堪珍。

相关文章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湘ICP备2021005521号-1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