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话说中药副作用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无论中药还是西药,都应该在医生指导下有指征地服用,“取药之长,避药之短”。

中药“毒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毒性,其二是偏性。中药毒性如砒霜、水银、马钱子之类,毒性大,但对部分顽固疾病,用得好的话却可以出奇效。如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亭栋教授是全国使用民间偏方——砒霜治白血病的第一人,研制出的三氧化二砷注射液对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的临床治愈率达91%,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说:“三氧化二砷(砒霜),堪称中国过去一个世纪最重要的一项来自中药的药物发现。在以个体科研小组模式研究中药抗癌的过程中,张亭栋是三氧化二砷对白血病治疗作用的主要发现者。”中药的另一种“毒性”其实是中药的“偏性”,即中药的性味之甚者,如大热之附子,大散之细辛,大泻之巴豆等。

除去确实有毒的中药,临床常用中药的副作用主要是由如下几方面原因引起的。

1.中药的偏性过烈造成的。

中药,主要就是取其药物的偏性,即偏于平性,也就是中药的“四性五味”,古时候就把这个偏性称作“毒性”。所谓“毒药”在古代医药文献中就是这些药物的总称。如《周礼天宫篇》云:“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云:“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药,是以气味之有偏也。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也,所以养人之正气。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也,所以去人之邪气。其为故也,正以人之为病,病在阴阳偏胜耳。是凡可辟邪安正者,均可称为毒药,故曰毒药攻邪也。”以上论述,解释了毒药的广义内含,并阐明了毒性是药物的性能之一。药是一种偏性,中医治病用的就是中药的“毒性”即偏性。“以偏治偏”或者说“以毒攻毒”就是中医用药物治病的基本原理。有些中药偏性大甚,患者体质太敏感,用药时机掌握不太好,就有可能出现所谓的副作用。

2. 不遵守中药使用指征造成的。

上世纪日本著名的“小柴胡汤事件”即是明证。经过大量研究,1994年日本厚生省对小柴胡汤改善肝功能障碍的功效予以认可,将小柴胡汤作为肝病用药被正式收入国家药典,小柴胡汤成了肝病患者治疗首选药物,加上药厂的大力宣传推介,日本出现百万肝病患者同服小柴胡汤的盛况,且不作中医辨证,不问体质,且长时间服药贯穿肝病治疗全过程。例如,一患者连续三年服用,累积服用了7.5公斤小柴胡汤颗粒。1995年,小柴胡汤制剂的年销售额超过当年日本医疗保险范围内147种汉方制剂总销售额的25%。自厚生省认可小柴胡汤有治疗肝病功效以来的两年内,有88名慢性肝炎患者因服用小汤而致间质性肺炎,其中10例死亡,这就是当年著名的“小柴胡汤事件”。自此以后,日本汉方制剂使用转向理性。其实,在中国滥用中成药事件是普遍存在的。

3.中药饮片质量不过关造成的。

中药饮片质量不过关多由如下几方面因素造成:一是药材品种问题。药材品种关系到药材的真假优劣,一药多源、形态相似、真假易混、质量有别、药效不一长期是制约中药质量的重要因素。二是中药产地问题。中药材的生长和分布离不开合适的自然环境,这些自然环境对其质量的影响非常重要,因此自古推崇道地药材是有道理的,如吉林人参、宁夏枸杞、云南三七、四川黄连、贵州天麻、广东砂仁等道地药材,因为其生态环境适宜,所以药效成分较高。三是中药材的采收季节和方法等对药物质量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中药材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其药物成分是不同的。所以历代中医药家为了保证药材的质量,便总结出一系列的中药采收时间原则:根及根茎类一般在秋、冬至春初采收,茎木类一般在秋、冬两季采收,皮类一般在春末夏初采收,叶类一般在花开前或果实未熟前采收,花类一般含苞待放或初开时采收,果实一般在成熟或近成熟时采收,全草一般在茎叶茂盛时采收等等。四是加工炮制问题。中药材采收后,多数要经产地加工,以达到商品规格,保证药物质量。如厚朴经“发汗”后,油性大,气香,味浓,临床用于燥湿化痰、下气除满效佳,不经“发汗”者效差。五是中药的贮藏保管问题。贮藏保管对其中药品质亦有直接的影响,如果贮藏保管不当(如贮藏时间、光照、温湿度、污染等),药材就会产生不同的变质现象,降低中药质量和疗效。

4.中药的临床使用不当造成的。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有是证,用是药”。如麻黄,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等功效,是临床很常用的中药。除选择优质的药材、规范的炮制等因素以外,临床用麻黄要重视适应症、剂量、药物配伍、煎煮方法、服用方法等都非常重要,否则可能会出现诸如大汗淋漓、心烦失眠等副作用。如麻黄的配伍方面,麻黄配桂枝,桂枝辛温通阳,会促进麻黄发汗解表;麻黄配石膏,石膏辛寒,会制约麻黄发汗,仅让麻黄开表散邪,出汗并不明显;麻黄配苍术,苍术苦温燥湿,也会制约麻黄发汗,仅让麻黄利水消肿,出汗并不明显。又如大黄苦寒泻下,如大黄不煎煮,仅用沸水浸泡(麻沸汤渍之),取其轻清上升之气,可消上焦之热痞,如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如久煎,几乎没有多少泻下作用,而活血泄热之性突显。因此,熟悉中药药性特点,通过合理的配伍及煎煮,可让中药发挥其治疗特性。

药物是医生用来治病的“武器”,用得好,可以杀敌,用得不好,也可伤人。武器好坏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使用武器的人:如何挑选武器,熟悉武器,使用武器。

相关文章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湘ICP备2021005521号-1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