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话说三阳合病的治疗


宋许叔微《伤寒九十论》中记载了一则“三阳合病”医案:“有市人李九妻,患腹痛,身体重,不能转侧,小便遗失。或作中湿治。予曰:非是也,三阳合病证。-----乃三投白虎汤而愈。” 案中有医生认为患者李九之妻是“中焦有湿”,许叔微作了纠正,认为是“三阳合病”,按仲景法,用白虎汤三剂而愈。刚读此案时,对为何要用白虎汤,不太理解。

三阳合病,是指太阳、阳明、少阳三经同时受邪而发病。《伤寒论》分别在少阳篇和阳明篇中有两处明确提及“三阳合病”,分别是:

1.《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268条:“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此上焦不通故也,宜小柴胡汤。”本条三阳合病,重点在少阳,用小柴胡汤枢转少阳气机,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通过“通、下、和、出”,最后使疾病得“解”。

2.《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219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少阳枢机不利则身重而难以转侧,阳明胃肠病则腹满,阳明胃热蒸于上而出现口不仁面垢,阳明胃中热盛出现谵语神昏,热邪逼迫膀胱致小便不能控制而遗尿。发病之初是太阳、少阳、阳明同时受病,随着病情的发展变化,太阳与少阳之邪渐减,病邪聚于阳明而出现阳明里热炽盛,故当从阳明热证主治,宜用白虎汤清而解之。

经方大师胡希恕认为此处是一个倒装句,最后一句“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应该挪到前面去,全句应为:“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这样就容易理解了。

除以上两处明确提及“三阳合病”之外,实为三阳合病但《伤寒论》中未明言的还有三处,分别是:

1.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99条)。

五版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伤寒论讲义》将其解释为身热恶风、颈项强属太阳表证;胁下满属少阳半表半里证;手足温而渴属阳明里证。从而本条是三阳证见,治从少阳,以和解为主,治以小柴胡汤。

2.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189条)。

本条句首明言属“阳明”,“发热恶寒,脉浮而紧”属太阳,“口苦咽干”属少阳。柯琴对此有精到述评:“此为阳明初病在里之表,津液素亏,故有是证。 若以腹满为胃实而下之,津液既竭,腹更满而小便难,必大便反易矣。此中风转中寒,胃实转胃虚,初能食而致反不能食之机也。伤寒中风,但见有柴胡一证便是,则口苦咽干,当从少阳证治。”

3.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231条)。

阳明中风,即太阳中风转属阳明。弦为少阳脉,浮为太阳脉,大为阳明脉。腹都满即上下腹俱满,为里有水气。胁下及心痛,指胁下及心下俱痛,属少阳证。鼻干属阳明证。不得汗即不得汗出,属太阳证。嗜卧属少阳证。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为黄疸病。有潮热,时时哕,属阳明证。耳前后肿属少阳证。由以上脉证可知,此为三阳合病并发黄疸,湿热不解郁而发黄疸的证治,只要大便不干结,仍可用小柴胡汤。

后世医家对于三阳合病的治疗也有阐发,如柴葛解肌汤。《医宗金鉴卷三删补名医方论柴葛解肌汤》有云:“治三阳合病,头痛发热,心烦不眠,嗌干耳聋,恶寒无汗,三阳证同见者,石膏、柴胡、羌活、白芷、黄芩、芍药、桔梗、甘草、葛根,加姜枣,水煎服。”对此,吴谦有专门注释:“陶华制此以代葛根汤,不知葛根汤,只是太阳、阳明药,而此方君柴胡,则是又治少阳也;用之于太阳,阳明合病,不合也。若用之以治三阳合病,表里邪轻者,无不效也。仲景于三阳合病,用白虎汤主之者,因热甚也,曰汗之则谵语遗尿,下之则额汗厥逆,正示人,惟宜以和解立法,不可轻于汗下也。此方得之葛根、白芷,解阳明正病之邪,羌活解太阳不尽之邪,柴胡解少阳初入之邪,佐膏、芩治诸经热,而专意在清阳明,佐芍药敛诸散药而不令过汗,桔梗载诸药上行三阳,甘草和诸药通调表里,施于病在三阳,以意增减,未有不愈者也。”

相关文章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湘ICP备2021005521号-1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