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 余秋平讲中医经典 公众号
案1、太阳表闭,少阳邪郁(张鹏医案)
王某某,女,40岁。患过敏性鼻炎5年,每年春秋季打喷嚏、流清鼻涕,眼睛痒,鼻痒,咽痛,汗出少,服氯雷他定等药物控制,平素喜凉食,冬天怕冷。
脉诊:右脉弦滑;左脉弦细软
望诊:舌边尖红,苔薄白
腹诊:无明显腹征
分析:
患者鼻炎春秋易发,左脉弦细,咽痛,病在少阳可知;右脉弦,汗出不易,清涕不断,为表为寒郁。拟用柴芩草汤加味,年年反复,邪伏较深,加细辛透邪,党参扶正。
柴胡12g黄芩5g 生甘草3g桔梗6g桑叶6g麻黄6g细辛3g
7副,农本方颗粒剂
患者服药后诸症明显好转,二诊述素有劳累后头痛明显,经前期恶心欲吐,呕吐清稀水,左脉弦细,予吴茱萸汤加佛手散调治,l随访两月反馈恶心呕吐头痛未作。
案2、太阳阳明合病(顾然医案)
王某,男,35岁。每年夏秋之交鼻炎易发,今年8月鼻炎又作,两侧鼻塞、鼻痒,清涕如流水,头昏蒙,口干,手心热,上半身汗出,食欲旺,小便黄,大便溏。
脉诊:右关浮弦滑带芤,尺沉弦;左关浮弦芤,尺沉弱。
望诊:面色黄偏暗,舌红,胖大有齿痕,苔薄白。
腹诊:右胁叩之不适,余无明显阳性征。
分析:
患者右关滑,口干、头汗出,食欲旺,小便黄,此阳明气氛郁热;双脉浮弦,虽无恶寒,但鼻窍不通,清涕如流水,此为肺气郁闭不解。辨为太阳阳明合病,予麻杏石甘汤加味。
生麻黄6g 生石膏30g杏仁10g 炙甘草6荆芥3g薄荷3g
共5剂,免煎颗粒剂。
第一次服药15分钟后,即感到鼻窍通透,当晚睡觉不再鼻塞,5剂药毕,诸证皆平。
按: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下焦篇》写道:“咳喘息促,吐稀涎,脉洪数,右大于左,喉哑,是为热饮,麻杏石甘汤主之。”此案是典型的热饮证,一方面有鼻流水样清涕等水饮之相,一方面还有口渴汗出、脉浮滑等阳明热。究其原因,是因为肺气郁闭、气机不畅,而致水液输布不利,同时郁热不解。因此只要宣发肺气加清透郁热即可,不必再加入温化之品,其证自解。
案3、外寒内饮,阳明郁热(顾然医案)
郑某,女,53岁。素有过敏性鼻炎,每逢秋冬易发,今年9月复作,9月19日初诊。晨起及遇冷喷嚏多,涕如流水,眼睛痒痛,迎风流泪,咽喉不适,近日稍有咳嗽,清白痰,口渴喜热饮,精神困倦,常有头身困重,常大便不畅,小便偏黄,咳则遗尿。
脉诊:右关弦小偏浮,带滑,尺沉弦;左关弦小芤,尺沉弱。
望诊:面色青黄,舌淡红,胖大,苔薄黄偏润,舌下瘀。
腹诊:右胁叩痛,脐下压痛。
分析:
右脉偏浮,遇冷喷嚏、鼻涕,眼睛痒,身困重,外有表不解。双脉弦,鼻流清水,迎风流泪,咳嗽清白痰,此水饮所作。右关带滑,大便不畅,小便偏黄,口渴等,表明阳明似乎有郁热。外寒内饮,阳明郁热,拟小青龙加石膏汤。
生麻黄9g细辛9g桂枝9g 杭芍9g 姜半夏15g干姜9g五味子8g 炙甘草9g 生石膏15g
共7剂,免煎颗粒剂。
一个月后,患者微信告知,鼻炎症状服药一周即已消除,后遵医嘱,服用逍遥散以善后,现已无明显不适。
按:外寒内饮,是过敏性鼻炎最具代表性的病机,但常兼有少阳或阳明郁热,临证应根据具体情况加减,尤其女性患者,温阳化饮之方中病即止,不可过用,后期调治以肝为本。
案4、太少两感(张鹏医案)
张某,女,25。过敏性鼻炎,鼻塞,清涕,恶寒,偶有反酸烧心。
脉诊:右脉细弦带滑,尺沉弱;左脉细弦
望诊:舌尖暗红,苔黄厚腻,舌下稍瘀
腹诊:心下压痛,腹部拘急
分析:
右脉细弦带,尺沉弱,鼻塞,清涕,恶寒,为太少两感;右脉弦滑,左脉细弦,为肝胃不和;左脉细弦,腹部拘急,舌暗红,舌下稍瘀,为血虚血瘀;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左金丸加归芎芍出入。
麻黄3g细辛3g 炮附片6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6g黄连1g 制吴茱萸1g桑叶6
7副,农本方颗粒剂
服上方三帖后鼻通,清涕好转,服药七帖诸症好转。
案5、太阳少阴合病(张鹏医案)
翟某,男,32岁。过敏性鼻炎多年,秋季发作,汗出怕风,鼻塞清涕,脚冷,无口干苦,大便稍溏,小便可,眠可。
脉诊:左脉弦细;右脉弦细软,尺脉沉弱
望诊:面色黄偏暗,舌淡红,苔白稍腻,舌下可
腹诊:无明显腹征
分析:
右脉弦细软,尺沉弱,面色黄暗,汗出怕风,大便溏,脚冷,营卫不和兼少阴阳气不足;
拟方:桂枝加附子汤加细辛紫苏叶
桂枝10g白芍10g生姜10g大枣30g 炙甘草6g 炮附片10g细辛6g 苏叶6g
7副,水煎服,日一副。
服上方汗出恶风好转,脚冷好转,鼻塞清涕好转,原方去细辛加当归党参续服一周,随访未发。
案6、阳虚水泛,痰气交阻(顾然医案)
邹某,男,31岁。患过敏性鼻炎,每逢春秋发病,鼻塞不明显,晨起喷嚏较多,清涕如水。精神疲倦,头昏,夜尿频,下肢凉。平时压力大,咽喉异物感,偶尔有粘痰。口渴,喜饮茶。服抗过敏药易起疹。口臭,偶有反酸烧心。大便溏软,小便不畅、偏黄。
脉诊:右关弦滑带芤,尺沉小弦;左观弦芤带滑,尺沉弦。
望诊:面色偏暗,有黑眼圈。舌胖大,淡红,苔白腻,舌底红经瘀。
腹诊:右胁叩之不适,腹肥胖、拘急。
分析:
右尺脉沉偏小,下肢凉,夜尿频,头昏,鼻涕如清水,此阳虚水泛之象。左关弦芤,小便不利,服抗过敏药易起疹,此肝阴血不足。咽喉异物感、右胁叩痛,脉带滑,此痰气交阻。故拟真武汤、半夏厚朴汤、左金丸合方。
附片30g 杭芍10g苍术6g茯苓12g生姜15g 苏叶6g 姜半夏15g厚朴10g吴茱萸1g黄连1g
共7剂,免煎颗粒剂。
患者微信告知,服药两天后,鼻流清涕、头昏、尿频等症状明显缓解,一周后微信告知,所有症状几乎消失,身体轻松。后以逍遥散善后。
按:此病本于脾肾阳气不足,但春秋发病、易起药疹、腹肌拘急等表现,均是肝阴血不足的表现。此类患者,利湿温燥之品不可久用,应中病即止。
案7、厥阴肝寒,水饮上冲(顾然医案)
张某,女,45岁。2024年5月初诊。患者为北医三院进修大夫,工作强度高,精神压力大。近期天气变化,鼻炎发作明显。鼻塞,晨起连续喷嚏,清涕如流水,头昏胀时有头痛,眼睛胀痛,人烦躁,口干不欲饮。肢体发麻,下肢无力。眠差易醒。纳一般。大便不畅,小便可。
脉诊:左关弦紧而缓,按之芤,尺沉弦;右关弦芤,尺沉弱。
望诊:面色青黄,舌淡红,太白腻,舌下瘀。
腹诊:腹部偏拘急,右胁叩痛,肩胛叩痛。
分析:
患者左脉弦紧而缓,情绪稍有焦虑,头昏痛,人烦躁,眼睛胀痛,右胁叩痛,天冷加重,清涕如水,此肝寒水饮上冲之象;肢体麻,睡眠差,血虚也明显。遂拟方吴茱萸汤、佛手散加味。
吴茱萸10g党参10g生姜20g大枣30g当归30g 川芎6g 苏叶6g
共7剂,免煎颗粒剂。
患者服药后微信告知,服药第三天鼻炎症状就基本消失,服药一周后所有不适都完全缓解。后因工作繁忙未在复诊,嘱可常服逍遥丸以调和肝脾。
按:吴茱萸汤常用语治疗肝胃虚寒、水饮上冲之证,此患者肝郁表现明显,然若不仔细推敲,恐难从肝寒角度入手,左关弦紧但脉缓是辨证关键。临床中,疾病纷繁复杂,若无准确的脉诊,很难从庞杂的症状中找出一条明线。
从以上几个医案可以看出,过敏性鼻炎非只在一两经,六经皆可有鼻炎,患者体质不同,处方也不同。故不能以病定方,还须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