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探微(赖海标)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伤寒论》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历代医家对此看法颇不一致。有人认为当去芍药,如清吴谦《医宗金鉴》曰:“去桂当是去芍药,此方去桂,将何以治仍头项强痛发热无汗之表乎!”;有人认为当去桂枝,如徐灵胎曰:“头痛发热,桂枝证仍在也,以其无汗,则不易更用桂枝”;有人认为桂枝芍药两者均不可去,如柴瑞震认为本条病症所主方剂,既不宜去桂枝,也不宜去芍药,而当在桂枝汤原方中加入茯苓、白术即可。也有因方证似乎矛盾,难以解释,而含糊其辞者,如成无忌等。当代伤寒大师胡希恕、刘渡舟均认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应该去桂,刘老甚至认为《伤寒论》中桂枝与芍药相对应,桂枝通阳,芍药和阴,有“苓桂术甘汤”,亦应有“苓芍术甘汤”相对应方合仲圣之意。

“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为太阳经证,无汗为服桂枝汤发汗或下后营阴受损而津伤,汗源不足,故无汗。“小便不利”为太阳腑证,邪犯太阳,邪不解而循经入腑,致膀胱气化失司,水不化气,津不上承,太阳经脉濡养乏源而加重无汗及头项强痛等症。气不化水,水饮内停于膀胱,故小便不利。饮邪上泛中焦,故心下满微痛。患者误治后,表邪不解里饮未去,造成津伤表更虚,故仍见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证属外邪内饮津伤,即太阳经腑同病,已兼夹太阴。仲景对28条的描述颇费苦心,值得回味:先说经证“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言明外邪未除,表证未去。随后说“心下满微痛”为饮泛中焦,气机受阻,不通而痛。最后说“小便不利”,为膀胱气化失司,水饮内停。显然已经不是单纯的太阳表虚证了。

【解表用生姜】

生姜辛温,能解表散寒,降逆止呕,利水消肿。本证无呕吐气逆,显然此处生姜主要起解表散寒兼利水饮的作用。吴谦谓无桂枝何以解表之言显然过虑了。太阳病“有汗用桂枝,无汗不用桂枝”在伤寒论中几成定例,皆因桂枝辛燥伤阴,本方证先误汗再误下,阴津受损严重,再用桂枝解表不可取,否则伤津更重,用生姜在外可辛散解表,祛邪外出,在内可利水逐饮,合太阳经腑同解。用苓术以利太阳之水,水下行则太阳之气自达,表证自解。

【利饮用苓术】

茯苓淡渗,善利水饮而健脾。白术甘温,善培土健脾以燥湿,无论水饮位于何处,仲景用苓术利饮几成定法。茯苓白术健脾利水,水饮从下去而心下满自消。其中的白术不但能去饮,亦能生津,白术能将病理之水的水饮回吸收重新利用,变成生理之水而成津液。故黄煌教授说白术是中药的“白蛋白”,诚然。

【止痛用白芍】
因本证有心下满微痛,故用芍药缓急止痛。芍药甘草合为芍药甘草汤,本方主治筋脉肌肉拘急而痛,或津液受损,阴血不足,筋脉失养所致诸证。方中芍药味酸微寒,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炙甘草甘温,健脾益气,缓急止痛。二药相伍,酸甘化阴,调和肝脾,有柔筋止痛之效。芍药甘草汤既能解胃肠平滑肌之痛,如96条小柴胡汤证或然证加减法“若腹中痛,去黄芩,加芍药。”芍药甘草汤也能止骨骼肌之痛,如29条“脚挛急”,用后“其脚即伸”,30条“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后世有人称之为“去杖汤”,形容脚痛柱杖行走的病人,服药后痛止,可去杖行走。芍药甘草亦能缓解太阳经脉痉挛所致之头项强痛,使筋脉得于濡养而证解。

去桂加白术汤与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比较

去桂加白术汤与桂枝附子汤同出于《伤寒论》第174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痛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对于本条的解析,历代医家认识不一,争论颇多。

“风湿相搏”说明本证的病机,寒湿滞表,邪陷少阴,致“身体痛烦,不能自转侧”。仲景为后世作了很好的鉴别诊断:“不呕”显非少阳,因少阳喜呕。“不渴”可排除阳明,因阳明多渴。脉浮主表,“脉虚而涩”,脉不充盈应指无力,为阴阳两虚。

胡希恕先生认为"小便自利"是小便频利,这一分析令人临证思路豁然开朗。《伤寒论》多处提到大便硬是由于小便频利引起,如第105条:"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本条去桂加白术汤与28条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道理相同,即同是外邪内饮见小便不利,去桂是因津亏,因桂枝辛燥故不能再用桂枝发表,加苓术是因内饮不去而津液伤出现大便硬,显而易见小便自利是原有里饮的小便频利,再对比桂枝附子汤和去桂加白术汤方证则更清楚。去桂加白术汤证的实质是外邪里饮兼有津伤,邪已陷少阴,故用之温阳散寒,利湿生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实质是外邪里饮也有津伤,但邪在太阳,故用之解表散邪,利湿生津。

去桂加白术汤与真武汤的比较

去桂加白术汤的组成:附子,白术,生姜,大枣,炙甘草。

真武汤的组成:附子,白术,生姜,芍药,茯苓。

相同点:两方均有附子,白术,生姜。均能是温阳散寒,健脾利饮。

相异点:去桂加白术汤有大枣,炙甘草,益胃安中,主治风湿相搏而重着酸痛,饮泛津伤而小便自利大便硬,病位在少阴。

真武汤有芍药,茯苓,除血痹利水饮能力强,不但能利少阴之寒饮,亦能利太阳太阴之水饮,调节水液失衡的能力较强,临床应用广泛,疗效确切。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与真武汤的比较

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又名玄武汤。本方有温阳利水,健脾利饮的功效。其中茯苓淡渗利水,主治心下动悸。白术健脾燥湿,主治小便不利。附子温阳散寒,可以温通经络,有振奋元阳,除痹止痛的作用。生姜止呕散饮,祛寒健胃。白芍可以滋阴利水,和营除痹。这五味药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不但可以协同发挥温阳利水,也有健脾利饮的功效,胡希恕先生曾对真武汤的适应症,概括为“头晕心悸,下肢浮肿或痛,脉沉”,实为临床心得,用之应验。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组成:芍药,茯苓,白术,生姜,大枣,炙甘草。

真武汤的组成:芍药,茯苓,白术,生姜,附子。

从以上比较来看两方非常相似,均有芍药,茯苓,白术,生姜。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则有大枣炙甘草,邪在太阳,里阳不虚,稍佐大枣炙甘草益胃生津固护中气即可。在真武汤则有炮附子一枚,邪已陷少阴,阳气虚弱,无力驱散寒饮,故加附子温阳散寒驱饮,一如日出太阳高照,寒饮阴霾即烟消云散,故真武汤是温补阳气,驱寒利饮。显然两者之病位,一在太阳,一在少阴。一为太阳表气不足,外邪循经入腑,水饮内停而致经腑同病。一为邪陷少阴,心肾阳虚,阴寒闭日,寒饮肆虐,饮泛清窍则头晕目眩,水气凌心则心悸心慌,寒水射肺则咳喘痰多,饮滞中焦则腹满便溏,饮泛四肢则肤冷肢肿,诸症丛生,症状纷繁。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在临床应用时是去桂还去芍,或两者均留,或桂芍均去,笔者以为只要在临证中详加细辨,定病位,明病性,辨阴阳,多能切中肯綮。

相关文章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湘ICP备2021005521号-1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