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连续诊治了数例患者,他们的共同之处是:患者寸口脉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耗损之象,前医仍用一派攻邪之药,使患者病情迁延难愈,甚至出现了药物的毒副作用。这种事在一般人看来,可能会难以理解:所有的中医不是都学过摸脉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低级的错误呢?
此事在我看来,并不新奇。现今,有不少中医虽然也学过脉诊,但心里并不相信。他们学脉之始,就疑虑重重: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诊疗设备不断升级的今天,还有必要去学老祖宗这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吗?等到他们临床看病的时候,虽然也摸脉,但并不用心推敲,只是做做样子而已,因此也不可能有什么心得。因为“不信”,所以“不用心”;因为“不用心”,所以“没有心得”;又因为“没有心得”,所以“更加不信”。如此恶性循环,脉诊之道,遂日益黯淡。我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读书时,就亲眼见一位知名教授看病,连脉都懒得摸。
庙堂之上(中医院校和科研机构),脉诊的学习、研究越来越冷。江湖之中(民间),却刮起了另一股脉诊的热风,此风盛行已经多年,也催生了不少号称“脉神”者。此类“脉神”大多宣称自己能够通过摸脉做出西医诊断。比如,“第几腰椎间盘突出”,“哪个肾有结石、结石有多大”,“子宫肌瘤的部位、大小、数量”等等。大有跟B超、CT、核磁一较高下之势。我还听说某某某“脉神”,可以通过摸脉来测出血常规、肝肾功能、血液生化的指标。我在学医的时候,对以上“学问”也很有兴趣,看过一些此类书籍。有几位“脉神”到大学讲座,我也现场聆听,并观摩他们摸脉。我发现他们在脉诊方面确实有一些独特的认识和心得,但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
时至今日,我仍然没有对这些“脉神”一概否定。我现在的认识是:姑且不论他们的成功率到底有多少,即使能通过摸脉做出西医诊断,但这对中医的遣方用药却没有多少参考价值。因为这些西医诊断,并不在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之内。比如:某患者腰疼,假如通过摸脉判断出其第4-5腰椎突出,这并不能指导中医治疗。中医必须通过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传统脉诊,来判断患者究竟属于瘀血腰痛、寒湿腰痛或是肾虚腰痛,进而采取活血化瘀、散寒化湿或补肾填精的方药来治疗。
因此,在我看来,传统脉诊(用于判断疾病的病位、病性、邪正盛衰以及进退预后等)仍然是中医的立身之本,而通过摸脉来做出西医诊断,只是锦上添花而已。如果本末倒置,将贻害无穷。
下面,关于脉诊在临床中的意义,仅就本人感触较深者略述一二:
一、外感病
首先,须通过摸脉来判断或佐证患者感受外邪的性质。比如,外感寒邪之初,其脉必紧,而外感温热之邪,其脉则不紧。脉、证相符,辨证尚易;脉、证不符,往往需要舍证从脉。比如,本人曾诊治一例外感咳嗽患者,女,32岁,病已4-5天,服用多种药物不愈。患者恶风寒、受风寒则咳喘、痰白质稀,脉诊:右脉浮大有力。症状符合小青龙汤之“外寒内饮”,但脉象并不符合。因为近期用小青龙汤治愈咳嗽病例甚多,犹豫片刻之后,仍处小青龙汤原方小剂以试之。患者服药一副,咳嗽加重。后以黄芩汤加厚朴、杏仁而愈。总结经验后发现:小青龙汤治疗咳喘,脉浮紧或沉紧皆可用。若右寸浮大有力,则肺火较重,如果并见左关弦数有力,则肝火犯肺的可能性极大。此时,万不可用小青龙汤。
另外,咳喘一证,须分外感、内伤。外感早期,尚属易治。外感日久不愈,则难免入里化热或损伤正气。临床还多见外感引动内伤的情况,这类患者通常是本身体质不佳或是肺脏虚弱,复因感受外邪而病情趋于复杂化。因此,我们在治疗外感咳喘时,必须考虑患者的内伤基础。而患者的内伤基础,在脉象上可以有所体现。曾治疗一50岁男性,素患咳喘,每年秋冬多发。近因受风寒出现咳嗽,前医用麻黄、桂枝、细辛、干姜等药6副,不愈,继用6副,仍不愈,又出现失眠、头痛、烦躁、口渴,剧烈干咳,咽喉疼痛,舌红苔少,脉浮大无力,右寸上至大鱼际。这显然跟辛温发散太过、不顾及患者素体有关。我予生脉散加百合固金汤加生龙骨、生牡蛎。一副而大效,4副而诸证皆平。
还有一点应该加以注意,外感病的过程中,证候可以在短期内出现大的变化,脉象也会随之而变,必须密切观察。一男性青年,外感发热,数日不愈,脉浮数有力,用连翘、石膏等药后热退,后因暴食,导致“食复”,其症:手足、头皮发麻、发凉,全身恶寒,摸其脉,几乎摸不到脉搏。后分析此脉当为“伏脉”,用桂枝去芍药汤合理中汤而愈。
二、内伤病
在一些内伤病(比如癌症、结节、肌瘤、结石、风湿关节炎等)的诊治过程中,不少中医只是一味地攻邪,毫不顾及患者的正气盛衰。这是非常危险的。比如,甲状腺、乳腺、肺等部位的良性结节,有些患者“消结”心切,医生就大量使用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甚至以毒攻毒之品,最终,有不少患者结节没有消除,反而出现了疲乏、消瘦、气色不佳,甚至肝、肾功能受损的情况。这类患者往往会出现虚大无力或沉涩无力的脉象。如果医生不知“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的道理,只是一味地攻伐,将导致严重的后果。
还有一个常见病就是结石,我已经耳闻目睹了多起长期服用“消石排石”中草药导致身体受损的病例。曾治一例中年男性患者,双肾结石,长期服用治疗结石的民间草药。出现食欲极差、消瘦、面色发黄发暗、全身怕冷、疲乏无力,脉虚大不流利。我嘱其赶紧停服前药,查肝肾功能示ALT 100U/L,AST 120U/L。后以当归芍药散合猪苓汤、真武汤加黄芪、党参、鸡内金等调治,20天后,整体状态大有改善,查肝功能恢复正常。后又间断服药半年,结石也陆续排出。这个病人的脉象当时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