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大剂量好?还是小剂量好?(冯界之)


上海交大医学院的学生来跟诊,问我:“有的中医用大剂量,有的中医用小剂量,到底大剂量好还是小剂量好?

我回答:“绝对的大剂量好、小剂量好都是伪命题。古代医家说‘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治外感病、急病、重病,就要像将军用兵一样,使出霹雳手段,用大量;治内伤病要像宰相治国一样,四平八稳,用小量。并不是只有李可才用大量,5、60年代的老中医基本上都可以用大量,因为那时的急病、重病都找中医治,用药都是30克、60克、90克,一剂药也有半日服完、一日服完、二日服完、三日服完的不同。四川用大剂量的中医不少,彭州现在还有一个老中医,叫王生乾,90多岁了,用药很多时候就是《伤寒论》的原方、原剂量。60年代中医学院的教材出版后,由于用药量太小,被当时的老中医讥笑为“塞牙齿缝的药。”小量用药的风气一长,中医治急病重病的阵地从此丧失干净。为了说明中医治急重病必须大剂量。我举了最近的一个病例:

2013年7月12日,英国人DAVID某,男,28岁,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外籍教师。1诊。主诉:上腹痛3个月。3个月前因咽喉痛,就诊于上海某三甲医院。服药后咽喉痛止,但上腹隐痛。再到该医院就诊,诊为胃痛。给予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口服。服后上腹痛加重,又到该院就诊,仍诊为胃痛,处方还是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口服。并嘱7月24号来做胃镜。刻诊:上腹部持续性疼痛,晚上阵发性加据。呃逆、吞酸、恶心、呕吐、腹胀、恶油、口渴喜饮。喉干痛、便秘、口苦、口臭、食则疼痛加剧,饥亦疼痛加剧;苔薄黄边尖深红、脉缓弦。查体:胃脘部轻压痛,右胁下胆囊点压痛、深吸气痛、痛剧而吸气中止。诊断:1、胆胀。2、胃脘痛。胆热犯胃证。西医诊断:1、急性胆囊炎。2胃炎、3、十二指肠溃疡。这个病是以急性胆囊炎为主,合并胃病,不是什么疑难病。莫把胆病当胃病,这是学医的人熟记的一句话。为啥前医会作单纯的胃病治疗?我于是问病人:“前两次给你诊病的是一个年轻医生吗?”病人说:“是一个年龄有40-50岁的医生。”我又问:“医生给你扪过腹部没有?叫你深吸气没有?”病人说:“只在胃脘部轻按了一下,没有按压右胁,更没有叫我深吸气。”我知道了,并不是医术太差,而是查体时没有按照规范去做,造成的误诊。于是用大柴胡汤清泻胆热,加党参、白术健脾补气、牡蛎、砂仁制酸和胃,蒲公英加强清热解毒的力量。处方:

柴胡20克大黄15克枳实30克黄芩30克 法半夏20克白术60克干姜20克甘草10克大枣15克蒲公英60克牡蛎30克砂仁15克党参30克白术30克 1剂。

患者问一次能不能多吃点药,吃500毫升。我考虑药物有个溶解度的问题。煎的水多,溶解的药物也多,患者又口渴引饮。就说:“可以。水煎2000毫升,每次500毫升,3小时1次,1日4次。”

2013年7月13日2诊:上腹痛大减,昨晚11点半喝完第4次中药,夜间阵发性上腹痛止,按压胆囊点压痛、深吸气痛减轻,仍有吸气中止。呕吐止、吞酸、干呕、呃逆均减轻。大便已解,但未腹泻。原方略作加减,续服5剂。1日1剂,水煎800毫升,每次200毫升,1日4次。

2013年7月19日3诊上腹痛止,右胁下以无压痛,深吸气痛止。干呕、呃逆、吞酸、口苦、口臭止,黄苔变淡、舌质深红变浅。服大黄后昨日腹泻6次,今日腹泻2次。仍上腹胀,右胁下有紧感。上方续服3剂。

2013年7月23日4诊:上腹胀,苔白黄质红、边尖无苔、

处方(颗粒剂):
郁金10克黄芩10克黄连3克党参10克白术20克 清半夏6克浙贝母10克 乌贼骨10克川楝子10克延胡索10克茯苓10克砂仁6克甘草3克蒲公英15克

2013年7月24日胃镜诊断:胃窦炎(充血渗出型,中度)。十二指肠:球部畸形伴霜斑样溃疡。活检部位:胃窦﹡2 病理诊断:(胃窦)轻度慢性非萎缩性溃疡。上方略作加减,服一个月后诸症消失。嘱继续服用以善后。

从以上病案可以看出,治急重病,剂量要大;慢性病、轻病剂量可小。当轻就轻,当重就重。急重病、疑难病用小剂量,杯水車薪,于事无补;慢性病、小病、轻病用大剂量,既浪费药物,又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对这种情况,四川的国医大师王静安说:“用药不可霸道,药量不可过重,过重则药过病所,亦克伐正气,不为无益,反而有害;而对于一些危重病、疑难病,如肾功能衰竭,王老又屡用大剂取效。他又说:“中医的精髓,就在一个“中”字,“中”就是立法要准确,用药要合理,无太过,亦无不及,要恰合病机。

相关文章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湘ICP备2021005521号-1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