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从“疮全赖脾土”理论探讨克罗恩病的中医治疗(雷壹)


林某,男,12岁。因“反复腹痛、反酸10月余。”于2024年4月9日 10:32由门诊拟“腹痛查因” 收入院。1年前曾在我院儿科住院治疗,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出院后在门诊规律治疗,腹痛、反酸反复难愈,近期消瘦明显。入院症见:腹痛,脐周腹痛为主,刺痛,饥饿时疼痛明显,约5-10分钟可自行缓解,伴反酸,间有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有嗳气,呕吐,无发热、咳嗽、鼻塞流涕、自汗盗汗、腹胀,厌食明显,寐安,大便干结,无粘液血便,小便正常,近期体重下降5kg。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查体:脐周压痛,无反跳痛,余腹部无压痛,肠鸣音正常。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胃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巴雷特食管。肠镜:1、回末炎2、结直肠炎。血沉:88mm/H,C反应蛋白:81.80mg/L。小肠CTE:肠道多发炎性病变,肠系膜多发淋巴结肿大,克罗恩病?请结合临床。出院中医诊断:肠痈,证型:脾虚肝郁。西医诊断:1、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可能性大 2、反流性食管炎巴雷特食管3、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中医治以疏肝健脾为法,拟小柴胡汤并左金丸加减:北柴胡15克、黄芩片10克、法半夏10克、蒸陈皮10克、茯苓10克、石菖蒲10克、煅赭石10克、黄连10克、吴茱萸5克、海螵蛸10克、火麻仁15克、甘草片5克、生姜10克、黑枣10克。每日一剂,4剂。患儿服药4日后腹痛较前明显缓解,反酸减少,食欲改善,偶有嗳气,无呕吐,胃纳欠佳,大便干结,小便正常。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再以健脾益气,行气化湿为法,方拟如下:当归12克、黄芩10克、黄芪20克 、蒸陈皮10克、泡苍术10克、姜厚朴10克、法半夏10克、木香5克、砂仁5克(后下)、甘草片5克;每日一剂,温服,共5剂。服药后患儿症状缓解,无明显腹痛,无发酸,无呕吐,无嗳气,二便调。出院后规律到门诊随诊,予中药和甲强龙、美沙拉嗪肠溶对症治疗。

3月后返院复查,体重增加7kg,复查胃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复查小肠CTE:小肠肠壁增厚较前减轻,肠系膜多发淋巴结肿大较期好转。

按:

早在《内经》就有“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膏粱之变,足生大疔,受如持虚” 之说,其认为“痈疡乃营气而作”,营气与脾胃最有关系。患儿就诊时情志抑郁,厌食,腹痛,消瘦,胃中嘈杂,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脾虚肝郁,郁结生肝火,肝火犯胃,则口苦反酸,以左金丸泻火疏肝,和胃止痛,患儿“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正是小柴胡汤症,方中以柴胡功善疏肝解郁,禀少阳之气,气轻而味薄,取木气生发之意,法夏、陈皮理气化痰,黄芩清中焦之热;用苦寒之黄连,一则清心火以泻肝火,即所谓“实则泻其子",肝火得清,自不横逆犯胃;二则清胃热.胃火降则其气自降,如此标本兼顾,对肝火犯胃之呕吐吞酸尤为适宜。吴茱萸辛苦而温,入肝、脾、胃、肾经,辛能入肝散肝郁,苦能降逆助黄连降逆止呕之功,温则佐制黄连之寒,使黄连无凉遏之弊,且能引领黄连入肝经,二药辛开苦降,寒热并用,泻火而不凉遏,温通而不助热,使肝火得清,胃气得降,则诸症自愈,海螵蛸制酸止痛,火麻仁润肠通便,茯苓健脾益气,甘草、生姜、大枣补益和中。患儿服药4日后腹痛较前明显缓解,反酸减少,食欲改善,偶有嗳气,无呕吐,胃纳欠佳,大便干结,小便正常。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陈实功认为“脉虚病虚,首尾必行补法;表实里实,临时暂用攻方”。疮疡愈合要围绕 “脾主生气血”,“但见脉症虚弱,便与滋补,乃可万全”。只要标实不明显,则应以补益脾胃气血为基本治。因此,后再以补气活血,行气化湿为法,黄芪健脾补中,托毒生肌,当归活血化瘀,黄芩清中焦之热,苍术以其辛香苦温,入中焦能燥湿健脾,使湿去则脾运有权,脾健则湿邪得化。湿邪阻碍气机,且气行则湿化,厚朴芳化苦燥,长于行气除满,且可化湿。与苍术相伍,行气以除湿,燥湿以运脾,使滞气得行,湿浊得去。陈皮、法半夏理气和胃,燥湿醒脾,砂仁、木香行气消滞,甘草,调和诸药,且能益气健脾和中。先以清泻肝火,疏肝健脾入手,后以补气活血,行气化湿为法,体现了中医诊治疾病的大局观,逻辑美。

在克罗恩病的患者中,即使临床症状轻微,但内镜下仍可见溃疡不能愈合,这种状态与痈肿溃破后疮疡不能收口的情况相似。肠痈一病,其临床表现几乎可涵盖了克罗恩病的症状, 因此,以肠痈来论克罗恩病包容性强。李东垣在《东垣试效方》指出:“今富贵之人,不知其节,以饮食肥酿之类,杂以厚味,日久太过,其气味俱厚之物,乃阳中之阳,不能走空窍先行阳道,反行阴道,逆于肉理,则湿气大胜,湿热之毒所止处,无不溃烂”。由此可知, 疮疡病乃饮食不节,脾胃受损,营气不足所致。李东垣将脾胃学说与疮疡病治法相结合, 为 “大抵用药之法,不惟疮疡一说。诸疾病量人素气弱者,当去苦寒之药,多加人参、黄芪、甘草之类,泻火而先补其元气,余皆仿此,黄芪、人参、甘草,滋营气补土,人参、橘皮以补胃气”。明代陈实功深受东垣学说影响,将内科治法引入外科疮疡病的治疗领域,提出“外科尤以调理脾胃为要”,其在《外科正宗》自序中指出“内之症或不及其外,外之症则必根于其内也” 。他认为虽然疮疡病变症状复杂多变,部位各异,但其发生、发展、预后转归均与气血盛衰有密切关系,而气血的盛衰,关键在于脾。陈实功在治疮疡过程中,始终将脾放在最重要位置。

相关文章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湘ICP备2021005521号-1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