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半夏杂谈(曾建峰)


半夏有水生和陆生两种,即所谓的水半夏和旱半夏,临床中所用半夏多为旱半夏,来源于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半夏之名来自于《礼记》:“仲夏之月,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堇荣…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也,故名。”

半夏药用历史悠久,是中药学中记录最早的炮制药材品种之一,首见于《五十二病方》,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称其为下品,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张,咳逆肠鸣,止汗”。仲景对于半夏应用广泛,研究显示,经方中包含半夏的方剂共有41首,其中《伤寒论》18首,《金匮要略》23首,可见早在汉朝半夏已经广泛应用。

《中药学》将半夏归为化痰止咳平喘药一类,言其性辛温,归脾、胃、肺三经,内服可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可消肿止痛。因其善于化痰而被医家称之为燥湿化痰之要药,善于止呕而被医家尊为降逆止呕之要药。半夏因其不同的炮制方法,半夏的功效亦有不同,半夏经炮制后,能降低毒性,缓和药性,消除副作用。临床常用内服半夏有姜半夏、清半夏、法半夏、半夏曲等,外用的多为生半夏,一般医院药房及零售药店只有清半夏、姜半夏及法半夏三个品种。

生半夏:将采收的半夏直接晒干即为生半夏,因其毒性内服使人呕吐、咽喉肿痛、失音等,一般不作内服多为外用,取其消肿止痛之功,用于瘿瘤、痰核、痈疽肿毒及毒蛇咬伤等。

姜半夏:取净半夏,用清水浸泡至内无干心时,加生姜汁白矾共煮透,取出,切薄片。味苦,增强降逆止呕之功。以温中化痰、降逆止呕为主,为止呕之要药,常用于痰饮呕吐,胃脘痞满。临证中,对于各种原因的呕吐皆可随症配伍应用,常与生姜配伍应用,成为降逆化痰止呕的基础方,如小半夏汤。

法半夏:取净半夏,用清水浸泡至内无干心时,加入甘草、石灰液浸泡,保持pH值12以上,口尝微有麻舌感,切面黄色均匀为度。温性弱,燥湿力强,善治风痰,常与天麻、白术配伍,如《古今医鉴》之半夏白术天麻汤。

清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8%白矾溶液浸泡至内无干心,口尝微有麻舌感,洗净,切厚片,干燥,去屑。清半夏性温而燥,为燥湿化痰之要药,善治脏腑之痰湿,常与陈皮、茯苓配伍,如和剂局方之二陈汤,被医家视为燥湿化痰之基础方。

半夏曲:用清半夏160g、白矾10g、六神曲5g、生姜汁20g、面粉32g五味,除生姜汁和面粉,其余清半夏等三味粉碎成细粉,生姜汁加适量水与面粉及上述细粉搅均制成粗粒或软硬适宜的小块,发酵,干燥,即得。半夏曲功效为止咳化痰消食,主要用于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咳嗽痰壅等。

上述种种,均为炮制之后半夏,而在《伤寒论》中,有可能用的是“生半夏”。《伤寒论》第149条,描述半夏泻心汤组成:半夏半升(洗)黄芩三两 乾姜三两人参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甘草三两(炙)。半夏后面一个关键字“洗”,是否仲景仅将半夏洗干净就入汤剂了?在《金匮玉函经卷七方药炮制》中,仲景详细论述了洗半夏的制作过程:“以汤洗数十度,令水清滑尽,洗不熟有毒也。”“汤”是开水的意思,“滑”是半夏表面分泌的涎滑物质,此物质有毒,会造成人体的损害,“熟”就是透彻的意思,整句话意思是说半夏在使用之前,应先用开水清洗十多遍,将其表面的涎滑物质冲洗干净,待水清滑尽,方能使用,否则会引起人体中毒。这涉及到半夏的炮制工艺的演变,汉至唐代“汤洗”为主,汤洗滑尽以去毒,宋代时半夏辅料制全面发展,半夏制曲已现雏形。

在半夏炮制的辅料中,白矾是一种重要辅料。有医家认为白矾炮制的半夏,完全改变药性,民国名医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有言半夏炮制之弊端:“惟药房因其有毒,皆用白矾水煮之,相制太过,毫无辛味,转多矾味,令人呕吐,即药房所鬻之清半夏中亦有矾,以之利湿化痰尤可,若以止呕吐及吐血、衄血,殊为非宜。”张锡纯为了避免白矾炮制之弊端,常常自行炮制半夏,并阐述两种方法,其一:“愚治此等证,必用微温之水淘洗数次,然后用之,然屡次淘之则力减,故须将分量加重也”,其二是遵循古法:“用生半夏数斤,浸以热汤,日换一次,至旬日,将半夏剖为两瓣,再入锅中,多添凉水煮一沸,速连汤取出,盛盆中,候水凉,净晒干备用”。上海名老中医姜春华老先生1956年在《上海中医药杂志》上发表《半夏生用,真会使人失音么?》一文,对制半夏评下如下“:所谓制半夏,一般先用水浸至七日或半月,或用白凡、皂角等同浸如上日期的,更有浸至糜烂而加入石灰的,有的浸洗过加生姜煮熟,倾去汤汁,而后洗净晒干的,诸如此类制法,均使半夏失去药性,成为淡而无味有名无实的药渣”。但是亦有医家反对,1957年江苏孟景春老先生在《上海中医药杂志》撰文《从“半夏生用真会使人失音吗”一文谈起》反对使用生半夏,也提出目前炮制半夏有些确实是矫枉过正,提倡使用姜半夏为宜,因姜半夏炮制方法,既不失半夏的药效,又足以制半夏的毒性,是比较适合的。

中药炮制,是对中药使用的一种进步,炮制不但能减少了药物的毒性反应,而且能增加药物的疗效,关于半夏的炮制,想必也是通过临床生用后慢慢改进而来,而且在目前医疗环境下,遵循药典用药之法为好。所以在临床中要注意,生半夏为有毒之品,误食生半夏可使口腔和舌咽部产生麻木、肿痛,张口困难,胃部不适,恶心及胸前压迫感等,严重可使呼吸迟缓不整,痉挛,最后麻痹死亡。然而制半夏的毒性因其炮制方法的不同毒性也有差异,生半夏毒性最大,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次之,白矾半夏毒性最小。依据中药十八反原则,还要注意半夏反乌头,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且因其性温燥,阴虚燥咳、血证、燥痰应慎用,如忌其耗伤阴液,多使用温性较弱的法半夏。

赖海标按:

半夏是常用中药,但因其有毒性,因此临床常用的半夏均为炮制过的制半夏(包括姜半夏、清半夏、法半夏、半夏曲等),医院药房及零售药店是没有生半夏供应的。张仲景所在的汉代已认识到生半夏有毒性,但当时还没有针对半夏的炮制方法,只能用水洗去滑腻粘液,减去其部分毒性。临床用药多通过药物配伍来抑制半夏毒性,如南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云:“半夏有毒,用之必须生姜,此是取其所畏,以相制耳。”因此,半夏多与生姜配伍使用。据文献记载,姜制半夏始见于南北朝,白矾制半夏始见于宋代,法制半夏始见于明代。

有研究表明,制半夏不表现出任何毒性,证实半夏炮制可降低或消除半夏的毒性。许多学者认为半夏麻辣毒性与草酸钙针晶含量密切相关,刺入细胞中的草酸钙针晶可引起细胞明显肿胀,实验中不同半夏炮制品中草酸钙针晶平均含量为生半夏>法半夏>清半夏>姜半夏,各炮制品的刺激性为生半夏>法半夏>清半夏>姜半夏。如误服生半夏中毒,可用生姜解毒:急用鲜生姜1两许,令其嚼食,患者不但不觉辣,反感到香润可口。

相关文章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湘ICP备2021005521号-1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