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安中益气的经方---竹皮大丸(赖海标)


1、出处

竹皮大丸出自《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竹皮大丸方:生竹茹石膏各二分,桂枝白薇各一分,甘草十分,上五味末之,枣肉和丸弹子大,饮服一丸,日三,夜二服。有热者,倍白薇;烦喘者,加柏实一分。

清徐忠可说:“乳者,乳子之妇也。言乳汁去多,则阴血不足,而胃中亦虚。”烦乱,即烦之甚也;呕逆,即呕之剧也。即是说妇人产后,本来阴血不足,又加上哺乳,因此气血更虚,因虚生热,扰胃乱心,发为本证。从以上条文对竹皮大丸证可作如下解读:

针对人群:产后正在哺乳的妇人(其他符合本病机的人群也可使用)

主要病机:胃中虚热

主治症候:烦乱呕逆

治疗方法:安中益气

方剂药物:竹皮大丸

随症加减:有热者,倍白薇;烦喘者,加柏实一分

2、方解

竹皮大丸以竹茹除烦止呕为君;产后胸中阳气不足,故以桂枝、甘草、枣肉扶阳,降胃之逆气为臣;以石膏凉肺胃气分之虚热为佐;以白薇去表间浮热为使。徐彬认为本方妙在加辛温的桂枝于凉剂之中,更妙在甘草用量独多(为十分,比其他药物用量的总和还多),散蕴蓄之邪,复清阳之气,中即自安,气即自益。因此方中无一补剂,仲景反注本方能“安中益气”。在加减法方面,如喘则加柏实(即柏子仁),柏子仁得西方之气最清,故能益金,润肝木而养心,则肺不受烁,喘自能平。有热则倍用白薇,因白薇能去表间浮热,《小品》“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中云:“汗多热浮者,去桂加白薇、附子各三分,名曰二加龙骨汤。”由此可知白薇能去浮热。

3、与竹叶石膏汤的比较

两方均有石膏、甘草、大枣。其中竹皮大丸还有竹茹、白薇、桂枝,竹叶石膏汤还有麦冬、半夏、人参、粳米、大枣。竹皮大丸用于胃热致胃气上逆证,胃气胃津亏虚较轻;竹叶石膏汤用于胃气阴两虚致胃气上逆证,胃气胃津亏虚较重。竹皮大丸有清热降逆,养阴和胃的功效,主治证候有两方面:一是心烦,如心中烦乱,失眠多梦,情绪异常等症;二是胃逆,如恶心呕吐,纳差,反酸嗳气等症。竹叶石膏汤有清热生津,益气和胃的功效,主治身热多汗,心胸烦热,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气短神疲,或虚烦不寐,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

4、与麦门冬汤的比较

竹皮大丸为清热剂,主治胃热上逆证,具有清热降逆,养阴和胃的功效,多用于心中烦乱,失眠多梦,情绪异常,纳差,恶心呕吐,反酸嗳气等症。麦门冬汤为治燥剂,主治胃阴不足证、虚热肺痿证,具有清养肺胃,降逆下气的功效,多用于咳嗽气喘,咽喉不利,咯痰不爽,或咳唾涎沫,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虚数等症。

5、竹叶,竹茹,竹沥,竹黄的区别

竹子一身都是宝,其中竹叶、竹茹、竹沥、竹黄(天竺黄)等均可入药,在临床上各有不同的药用价值。竹叶轻于竹茹,凉心而清肺;竹茹重于竹叶,清心而清胃;竹沥为竹之津,清心而兼养阴。

竹叶:味甘淡,性寒体轻,入肺、心、胃经,功能清热除烦,利尿通淋,主治高热烦渴,口舌生疮,小便涩痛等症。

竹茹:又名竹皮、竹二青。为淡竹刮去绿色外皮后,刨下的中间层卷丝状的“刨花”。味甘微凉,入肺、胃、胆三经。功能清热化痰、除烦止呕,主治肺热咳嗽、虚烦不寐、妊娠恶阻等症。

竹沥:乃竹之津液,又名竹汁、竹油,为青竹茎锯去竹节,用火烤而流出的液汁。味甘入太阴,性大寒入少阴,有养阴、补水、降火、消痰之功。入心、肝、肺三经。功能清热豁痰,镇惊安神。主治中风昏迷、癫痫、痰热咳喘、妊娠子痫等。

竹黄:因产于天竺国,故名天竺黄。为多年生竹节孔中分泌的液汁凝结而成的结晶块状物。天竺黄乃竹之津液凝结而成,味甘辛性凉而降,功同竹沥而无寒滑之弊。入心、肝、胆经。功能清热豁痰,凉心定惊。主治热病神昏谵语,中风痰壅,癫痫,小儿惊风抽搐等症,为小儿惊痫之要药。

6、孙匡时医案:

失眠(选自《中医杂志》1986;(6):13)

李某某,女,24岁,1973年5月10日诊。近一月来夜不能寐,精神欠佳,面色少华,自觉心跳、心慌、心中懊侬、头晕、腰腿疼痛,舌淡苔白,脉沉数无力。患者素体血虚,病前又受精神刺激,良由阴虚火旺,肝横气滞,从而神不守舍,经络郁滞。用竹皮大丸5剂病即减半,再服3剂则病愈。

按语:

失眠其因甚多,治法各异。胃不和用半夏秫米汤,心肾不交用黄连阿胶汤,虚热内扰用酸枣仁汤,都是有效之方。竹皮大丸治疗失眠者,乃因肝失条达,里热内炽,营血暗耗,神不守舍,热扰神明所致。方中取桂枝甘草汤之意,通心阳使神明有主;大枣补气生津;石膏、竹茹、白薇直清里热。

相关文章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湘ICP备2021005521号-1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