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物汤圣愈汤 六物汤 加味四物汤地骨皮饮
调肝养血宜四物,归芎芍地酌相应,气虚血少参芪补,气燥血热知柏清。寒热柴丹炒栀子,但热无寒丹骨平,热甚苓连寒桂附,止血茅蒲破桃红。
【注】调肝养血宜四物汤,即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酌相应,谓补血用白芍、熟地、破血用赤芍,凉血用生地,气虚血少,宜加参、芪,名圣愈汤。气燥血热,宜加知、柏,名六物汤。血虚寒热往来,宜加味四物汤,即本方加柴胡、丹皮、炒栀子也。血虚惟发热不恶寒,宜地骨皮饮,即本方加地骨皮,牡丹皮也。血分热甚,根据本方加黄芩、黄连。寒甚加肉桂、附子,破血加桃仁、红花,止血加茅根,蒲黄炒黑。
因肝能藏血,所以调肝和调血往往是一致的,四物汤中当归甘温和血,川芎辛温行血,芍药酸寒敛血,地黄填补肾精而有收藏的作用。虽然仅有四味药,也具备了生长收藏四季之象。圣愈汤是在本方基础上加人参和黄芪,表面看起来补阴血的药物为主,补气药只是配角,其实不然,四物汤四味药是群龙无首的状态,只能调理而难当大用,加入参、芪这两味药虽然数量上不多,却有了领导权。这就像八卦中的震、坎、艮在阴阳的数量上都是二阴一阳,但分别为长男、中男、少男,都是阳卦。《内经》中说:“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正是一个方向概念,也就是说阳是把握方向的,主是什么意思呢?《左传》中有个词叫东道主,主有点提供食宿的含义,也可以说主就是培养基。这也像染色体,男性有x和y两种,他就能决定后代是男是女,就是决定方向,女性只有x染色体,没有变化无法决定后代性别,大的方向上无法把握,只能在后代长得什么样这些细节上起作用。所以四物汤加上参、芪这两味药以后就从一首调补阴血的方子变得有生机了,也可以说是从女变成了男。它是阴中含阳,配合在一起才能阳生阴长。本方从记忆的角度来说是四物汤加参、芪,从方义的角度更应该看成是当归补血汤的加味。它所治疗的证也和当归补血汤有些类似:“治一切失血过多,阴亏气弱,烦热作渴,睡卧不宁等证。”
《删补名医方论》对本方论述的很到位:“柯琴曰:经云,阴在内,阳之守也;汤在外,阴之使也。故阳中无阴,谓之孤阳;阴中无阳,谓之死阴。朱震亨曰:四物皆阴,行夫地闭塞之令,非长养万物者也。故四物加知柏,久服便能绝孕,谓嫌于无阳耳。此方取参,耆配四物,以治阴虚血脱等证。盖阴阳互为其根,阴虚则阳无所附,所以烦热燥渴;气血相为表里,血脱则气无所归,所以睡卧不宁。然阴虚无骤补之法,计在培阴以藏阳,血脱有生血之机,必先补气,此阳生阴长,血随气行之理也。故曰: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此方得仲景白虎加人参之义而扩充者乎。前辈治阴虚,用八珍,十全,卒不获效者,因甘草之甘,不达下焦,白术之燥,不利肾阴,茯苓渗泄,碍乎生升,肉桂辛热,动其虚火。此六味皆醇厚和平而滋润,服之则气血疏通,内外调和,合于圣度矣。”
四物汤加知、柏,名六物汤。和圣愈汤相比,本方则是阴中加阴,不是阴阳搭配的方子了,但朱丹溪这样的养阴大家都对它进行了抨击,所以六物汤是不适合长期服用的,然而方子治病就是靠的偏性,如果病偏的厉害,就是要使用比较偏的方子。气燥血热严重的病人,恰恰需要本方清热养血滋阴,只是要注意及时停止,以避免闭藏过度害人生机。
血虚不能敛阳会出现血虚发热,而如果是寒热往来的,说明有一股循环的气机,如果循环的很流畅是不会出现周期性症状的,有周期性的症状肯定是某个地方有郁堵,每次运行到这个不通的地方就出现症状,这种郁堵可以是外邪,也可以是气滞。仅仅靠养血和清热还不行,必须有辛散的药物把气机理顺,柴胡是一味既可以理气又可以解表的药,这个寒热往来如果是外邪引起的,它可以驱散外邪;如果是内在的气机不畅,它也可以疏通。丹皮和栀子都能够清热,但又和知母、黄柏不一样,首先丹、栀清血分热,其次这两味清热之中又有流动之性,不会因为寒凉而凝滞,所以四物汤加这三味就可以治疗血虚寒热往来。
血虚惟发热而不恶寒的,那病机比上者要单纯,养血清热就可以了,四物汤可以补肝血,地骨皮可以清下焦肾脏之热,是清肝热之源,丹皮能清心火,是清肝火之流。古人常说丹皮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治有汗之骨蒸,实际应用未必区分那么严格,二者合用更能有效的清除内热。
血分热甚,根据本方加黄芩、黄连。寒甚加肉桂、附子,破血加桃仁、红花,止血加茅根,蒲黄炒黑。
黄芩和黄连并不是专门清血热的,而加入四物汤之中就能入血而清热,因为它们的寒性比丹皮、栀子之类要强一些,所以只有血热较甚时应用。四物汤加桂、附也是阴阳搭配,和圣愈汤类似,但圣愈汤属于王道,加桂附属于霸道,所以圣愈汤适用于虚证,加桂附适用于虚而有寒邪的情况。茅根性味甘寒,有清热凉血的作用,无论是下面的小便出血、胃肠出血,还是上面的牙龈出血都有作用。蒲黄也广泛应用于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崩漏等出血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