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中医论坛,自创建之初就秉持‘传中医薪火,济天下苍生’的理念,吸引并聚集了大批临床医师,目前注册会员十余万,帖子数量达百余万之巨。以《杏林集叶》、《医门凿眼》、《杏林薪传》等为代表的个人专著,为业内中医提供了非常实用的读本,成为非常可靠的临证参考书,在中医界也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之后随着《华夏中医拾珍系列》的出版,更进一步吸引了大批热爱中医的同道聚集论坛,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成一时之盛况,为中医的发展,以及中医观念的普及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伴随论坛的发展,其间之佼佼者层出不穷,尤其可喜的是,更多非常专业的中医业内同道加入到论坛的管理团队中来,使论坛的专业水平大幅提高。从樊正阳老师的系列个人专著出版,到王家祥老师《杏林心语》在数月内的第二次印刷,乃至今日得见王军老师书稿,都进一步说明华夏中医论坛在这些热爱中医,热爱论坛,勇于奉献的老师带领下,一定会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王军,号杏林一翁,相熟者习称其郎中。虽至今尚未谋面,却能相识、相知,得益于当今科技之发达,网络之便利。郎中2012年10月12日注册加入华夏中医论坛,第一个帖子是痛风案例,因疗效显著,且方中土茯苓用到60克,金钱草30克,车前草30克得到一些同道的肯定,如今古子:临床上理论和经验不能互代。可靠的验方、验药,经得起反复使用能长久保存的,才是临床的精华所在。也因用中药期间同时应用西药炎痛喜康片而受到质疑,如凉亭:我痛风10多年,认识的痛风朋友很多,我们急性发作时都是用非甾体为消炎药(即止痛药),快的三天,迟的一周就完全缓解了,因为这些老的止痛片副作用大(粘膜溃疡),我一般用西乐保,现在我的朋友一般会用依托考昔片。不用任何中药即可缓解疼痛。 炎痛喜康片(通用名吡罗昔康片)就是非甾体为消炎药(即止痛药),吃了7天炎痛喜康片,就算不吃任何中药一定会好的,但尿酸一点都不会降,如果说检查尿酸正常了,我认为中医起作用了,我自学中医,杂吃中药三年,未见中药能使尿酸正常,但滑石效果较好,可惜听说致癌。这个病人一定还会复发,时间在1--5年内。由此,各种不同观点的碰撞,关于痛风治疗的各种讨论在帖子中展开,成为当时论坛的一个热点。虽然这种讨论还不能完全解决各种疾病的治疗问题,但这种有益的探讨,经验的交流,确确实实促进了会员间对中医的更深入认识,这也正是论坛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中医历经千年,直至面对当下危机四伏现状,而能保持其存在与发展的关键之一,应该就是临床实效。郎中相继发表的实案,很少论理,多为如实记录,且疗效显著。如治西医曾某之脑瘤案,在西医束手的情况下,将脑瘤化于无形。或许这样的疗效更胜过千万的理论辩驳,‘取缔中医’之声自当休矣!也正是这些真实而有效的精炼文章,受到会员的喜爱,杏林一翁,也逐步的由论坛版主,到分区版主,最后进入管理团队,成为华夏中医的管理员之一,并逐渐主导打造出论坛中的务实氛围。
日积月累,杏林一翁的主题贴已经达到六七百,虽然在《华夏中医拾珍》系列中,我们已经选取了部分医案发表,但终归还是难以窥见郎中临证辨治的全貌,故众多好友都期待将这些文章整理到一起,出本个人专辑,私下也是多次提及此事,只是一直未见这慢郎中作为,或诊务繁忙,或对著书立之事并不热衷吧。七月底收到樊正阳兄发送过来的《郎中初稿》,并嘱我对文稿进行整理、编次、校对。虽自知个人能力有限,然于众友期待之事,可助力中医之事能尽微薄之力亦属责无旁贷,故欣然受命。或有不足处,也是能力难及,望读者见谅。
《初稿》只对文章进行了收集,粗略的分类。由于大部分文章是临床医案,随遇随记录,及时发表在论坛的,所以有各科疾病混杂,一病分见各处的情况。整理中首先将杏林一翁医案部分按内外妇儿归类,并将同一病的医案归到一处。郎中善用简便方,有其简便效廉的特点,故单独列出,医案为一类,以方为主且经其应用有效的的另归为得效方篇。读书医抄篇,是郎中博览群书过程中,对自己临床体会,行之有效部分的记录,故单独为篇。最后的秘验偏方选,是继承家学经验和收集民间应用比较广泛,且疗效可靠的一些小方子,亦有非常好的参考价值,故附于后。郎中文笔严谨,很少错误,故文字、标点符号上只是稍做修正。原稿喜用感叹号,与樊兄闲聊时玩笑说到:这郎中是个外表冷峻,内心火热的人哦。虽为戏言,郎中性情确实从这些细微处可见一般。
《初稿》所载医案特点就是短小、精炼,多数只是如实的记录了所见脉证,和处方用药,很少有理论上的讲解。这个特点对于初学中医的读者来说,可能就会成为一个阻碍,由于缺少思辨过程的记述,对中医理论把握还不是很深入的朋友,阅读起来就很难得其辨治重点。如果失去辨证论治的核心,只是学到几个偏方、秘方,于本书而言,其价值也就会大打折扣,岂不有违郎中初心?而本书经过樊正阳老师的点评正好解决了这些问题。樊兄家学深厚,学验俱丰,其点评切中要害,直指核心,且很多自己的临床经验,与郎中经验相映成辉。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樊兄之点评,正是锦上添花、画龙点睛之笔,读者当细细品味。
整理书稿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读至妙处,也常赘语期间,或可有益于众多喜爱本书的同道。初校稿完成之际,受郎中之托,记录一些想法于后,以为序。
2015年9月
柳城三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