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伤寒论》脉诊探析之四(赖海标)


一、浮数脉

浮数脉,指脉浮而兼数象。脉数多主热,但有时虚证亦可表现为数脉。

1.浮数脉主表证

49条:“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此处脉浮数,当指病位在表,病性属热,治当发汗解表,汗出则愈。

52条:“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本条与49条相似,脉浮数主表热,可用麻黄汤发汗解表,邪随汗泄。

57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本条论述太阳伤寒发汗后,余邪未尽而复发的证治。伤寒表实证,用麻黄汤发汗,汗后脉静身凉,说明表证已解。但半日左右,又发烦躁,脉浮数,说明热未除尽。脉浮数,说明热在表,可再发汗,但不宜用麻黄汤,而用桂枝汤。

2.浮数脉主邪已入里,而表证未解

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太阳病发汗后,表邪不尽,余邪循经入水腑膀胱,水热互结,气不化水,津不上承,可见烦渴,脉浮数。本条脉浮数,主表邪未解,里热已生。柯琴对此总结到位:“病在表之表,宜麻黄汤;病在表之里,宜桂枝汤;病在里之表,宜五苓散。若病里之里,当用猪苓汤但利其水,不可用五苓散兼发其汗矣。”

3.浮数脉主里热证

257条:“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病人无表里证,即没有典型的表证或里证,但发热久久不退,虽然脉浮数,仍可用攻下治法。此处的脉数主热,脉浮主热淫于外。本条提示,对长时间的发热病证,不能只着眼于表证或半表半里证,应该考虑是否有里证,或里热内结,或血热瘀结等,均可导致发热不退。胡希恕先生常用大柴胡汤加石膏,或小柴胡汤加大黄、石膏治疗此类无明显表里证的发热患者,疗效卓著。

363条:“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下利,清脓血,指大便带有脓血,为里热气盛,迫血下行所致。里热气盛,热淫于外,故寸脉浮。尺候下焦,邪热内盛,郁遏于里,气血运行不畅,故见尺中自涩,此时应与气血不足的脉沉涩鉴别。

二、浮动数脉

浮动数脉,指脉浮数兼见动象。脉动,是指脉浮而躁动,跳得很快。

134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浮脉主表邪未解,数脉主有热象,动脉则主痛证。本条说明太阳病误下后造成结胸或发黄的变证。治疗里证应鉴别是否合并有表证,如果有头痛、发热、恶寒,说明表证未解,应先解表,再治里证。

三、浮滑脉

浮滑脉,指脉浮兼有滑象。滑脉,指脉象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滚玉盘之状。主痰饮、食滞、实热、妊娠等,正常人也可见滑脉。

1.浮滑脉主痰热

138条:“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本条脉象浮滑,浮主表浅,滑主痰饮。痰热互结于心下,按压方痛,是痰与热相结较浅,病证较轻,可用小陷胸汤清热化痰开结。

2.浮滑脉主里热

140条:“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太阳病,本应发汗解表,如果误用攻下方法,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变证。仲景以脉象变化为例作了说明,脉促,脉浮,脉紧,脉弦,脉细数,脉沉紧,脉沉滑,脉浮滑,一共有八种情况。本条争议多,不过作论述。此处脉浮滑,应指表邪陷里,郁而化热,热迫血妄行,可见大便下血。

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本条“表有热,里有寒”争论颇多,尊经派认为就是“表有热,里有寒”;错简派认为肯定错了,应该是“表有寒,里有热”;调和派认为寒就是邪,或者认为“表有热,里有寒”是对的,指阴寒内盛,阳浮于外,但方子错了,不是白虎汤,而是治疗戴阳证的白通汤。表里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阳明和太阴相表里,本条的表应为阳明,里为太阴。邪热内郁,阳气敷布受阻,局部可能出现寒症。

四、浮大脉

浮大脉,指脉浮而大。脉大,指脉体宽大。

1.浮大脉主虚阳外浮

30条:“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则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本条应联系上下文来看。出现“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究其原因,寸口脉浮大,浮为有风,故生微热;脉大为正虚,阴阳俱虚,阳气温煦和阴血濡养均不足,则两胫部拘挛。

132条:“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结胸证,属里证,病机为痰热互结,脉应沉滑,如果脉浮大,可能阳虚于内,真阳欲脱,不可攻下,下之则死。浮大脉应重视脉有力还是无力,如脉浮大有力,当是表邪未解,热结未实;如脉浮大无力,此非一般表证脉浮,而是阳气虚衰,虚阳浮越,病情危重,不可攻下。

2.浮大脉主阳明热盛

268条:“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三阳合病,指太阳、阳明、少阳三经同时受邪而出现的病证。浮为太阳之脉,大为阳明之脉,上关上是指脉势有余,端直而长,如少阳之弦脉。热邪上蒸头目,故神昏欲睡;热迫津外出,故目合则汗,因此本条三阳合病以阳明热盛为主。

相关文章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湘ICP备2021005521号-1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