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阴阳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它概括了一切事物的对立的两个方面,如天地,上下、浮沉、升降、消长、出入、进退、前后、左右、迟速、去来、明暗、寒热、虚实、动静、刚柔、生死等等。
1
《素问五运行大论》中,载有“阴阳之升降”,说明了“升降”是阴阳学说的一个内容,是阴阳学说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阴阳学说在一个方面的具体应用。
升,谓“上升”;降,谓“下降”。
《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阴阳的升降运动,推动着事物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升降,存在于一切有生命的物体中,“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任何有生命物体之气,都是“无不出入,无不升降”的。
它们在生命过程中,“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均引自《素问六微旨大论》),没有阴阳的升降运动,就没有生命物体的发展,也就没有生命。
2
升降,也存在于人体十二脏腑中,保证着人体脏腑的一定功能活动的正常,维持着人体的健康和生命。
《灵枢逆顺肥瘦》说:“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这就是《灵枢经脉》所载十二经脉循行规律的总结。
这里所谓十二经脉循行的规律,实际是营气运行的规律,观《灵枢营气》所载之文,就可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那么,营气的运行规律为什么是如此而不是相反呢?
有人以“举起双手而经脉循行成为阴升阳降”为释,这是想当然而不恰当的。
第一,它不合乎《灵枢》所载手阴阳经脉循行所用的上、下字眼;
第二,双手常举,不合乎自然;第三,阴升阳降,不合乎阴阳学说的基本规律。
所以这种解释,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事实上,所谓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即营气运行规律,是古人长期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是针刺手法迎随补泻的理论基础,是十二脏腑升降机能的正常表现。
3
根据上述所谓十二经脉循行的规律,表明了十二脏腑的升降规律是:
凡脏气是上升的,它所相表里的腑气就是下降的,如足三阴经所属的脏气上升,它所相表里的足三阳所属的腑气就下降;
凡脏气是下降的,它所相表里的腑气就上升,如手三阴经所属的脏气下降,它所相表里的手三阳经所属的腑气就上升。
另一个方面,凡手经所属脏腑之气是上升的,它同名的足经所属脏腑之气就是下降的,如手三阳经所属的腑气上升,它同名的足三阳经所属的腑气就下降;
凡手经所属脏腑之气是下降的,它同名的足经所属脏腑之气就是上升的,如手三阴经所属的脏气下降,它同名的足三阴经所属的脏气就上升。
4
十二脏腑的升降机能,也是“恶者可见,善者不可得见”的,在正常生理情况下,看不见,摸不着,只有在病变情况下,才能见到它的反常现象。
“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三阴经所属脏气均下降。
如手太阴肺气不降而上逆,则为喘咳,手少阴心气不降而上逆,则为口糜舌烂或心烦,手厥阴心包络气不降而上逆,则与心病同证。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手三阳经所属腑气均上升。
如手阳明大肠气不升而下陷,则为脱肛,手太阳小肠气不升而下陷,则为疝气,手少阳三焦气不升而下陷,则为遗尿。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阳经所属腑气均下降。
如足阳明胃气不降而上逆,则为呕吐,足太阳膀胱气不降而上逆,则为闭癃,足少阳胆气不降而上逆,则为呕苦。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足三阴经所属脏气均上升。
如足太阴脾气不升而下陷,则为大便稀溏,足少阴肾气不升而下陷,则为失精,足厥阴肝气不升而下陷,则为胁腹急痛。
十二脏腑的升降失常则为病,治疗时,必须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针对导致各个脏腑失常的不同因素,给以不同的方法解除,从而恢复脏腑升降机能的正常。
例如,胃气上逆而呕吐,有因热邪犯胃者,有因痰饮停胃者,有因食滞上脘者,有因胃虚气逆者,还有肝气犯胃者等等,必须分别以清热和胃、化饮降逆、吐越积滞、补中和胃以及平肝和胃等法来治疗。
又例如,肾气下陷而失精,有因肾虚不固者,有因神虚不摄者,有因肝经湿热者,等等,必须分别以“补肾固精”、“补心宁神”、“清泻肝经湿热”等法来治疗。
《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人体脏腑的升降机能失常,犹可以法调治使其恢复正常;
如果升降机能已绝灭,则虽卢扁在世,亦莫如之何也已矣,所以《素问气交变大论》说:“用之升降,不能相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