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的临床意义


病机十九条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准则。可将原文适当调整归纳为“五脏上下风寒湿,火五热四要记牢”。其中,五脏病机共五条,上下病机各一条;风、寒、湿病机共三条,火病机五条,热病机四条,共十九条,便于记忆。病机十九条最后提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是其中的关键。《内经讲义》解释为,有外邪的,当辨别是什么性质的邪气;没有外邪的,应寻找其他方面的病因。疾病表现为实证的,应研究其邪气为什么盛;表现为虚证的,应探明其正气为什么虚。张景岳《类经》指出:“盛、虚、有、无四字,贯一篇之首尾……最为吃紧纲领。”

“有者求之”好理解,“无者求之”应如何理解并在临床中体现?历代争论甚多,尚未见到令人满意的解释以及如何在辨证中应用。

对于“无症可辨”或症状少价值不大时,如何做到“无者求之”,笔者有几点体会供参考借鉴:

1. 重视体质类型

《伤寒杂病论》从人的体质因素出发,进行病、脉、证辨治,是其基本特色。论中关于人的体质因素共列举了24种类型:强人、羸人、盛人、瘦人、风家、喘家、淋家、疮家、衄家、汗家、冒家、呕家、虚家、痉家、湿家、饮家、咳家、黄家、酒客、中寒家、支饮家、虚弱家、失精家、亡血家等。从条文中可以看出,风家是指太阳中风荣气虚弱的体质状态之人,中寒家是指腹中寒凉脾胃虚弱的体质状态之人等等。在辨证选方用药上,仲景给出了很好的范例,如18条:“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佳。”笔者多次对桂枝汤证体质的患者,外感咳喘气促时,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效果非常好。对于参考体质因素来辨别治疗禁忌,仲景也给出了很好的举例,如17条:“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因此,在辨证碰到困难时,适当参考体质类型来辨证,往往会有很好的帮助,著名中医学者王琦教授和黄煌教授即是善于体质辨证的佼佼者。

2. 重视追问细节:

除疑难重症外,临床辨证中让医生抓狂的大概有二种,第一种是无症可辨或症状很少没有什么参考价值,如仅凭检查报告单某项指标异常来就诊的。第二种情况是患者症状很多,医生未问即滔滔不绝,或者干脆提前将症状写好二三张纸交给医生看。这二种情况都让医生头痛,不知从何下手?遇到第一种情况时应该重视患者平时的一些细节,可能找到一些对辨证有用的蛛丝马迹。比如,秋冬天手足容易冰冷吗?稍吃错东西容易拉肚子吗?平时喜欢喝温水还是冷水?一点小事容易发脾气吗?月经情况如何?平时容易感冒吗?等等。这些情况患者可能不太留意,或者觉得不重要,没必要对医生说。其实这些细节对辨证是大有裨益的,笔者每每因此准确辨证而获良效。《伤寒论》101条说:“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一症便引出病机症结的例子临床上还真不少。

3. 结合西医检查结果:

凭检验单某项指标异常来就诊的患者,有一部分是没什么症状的,如肾结石,尿酸或血脂升高,精子数量偏少、活动力减弱等等。笔者在临证中往往作如下处理:无症状的肾或输尿管结石,往往停留时间较长,结石与粘膜已有肉芽粘连,结石固定,多有瘀滞水肿,可考虑经验用药时酌加三棱、莪术、牛膝等活血祛瘀药,以利于结石与粘膜松脱,促进结石排出。又如精液呈水样,可能脾虚夹湿;精液呈凝块状,为湿浊化热倾向。无症状的血脂胆固醇偏高,多为痰瘀内结,如体质不虚,笔者多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化裁。

4. 重视望诊和切诊:

刘渡舟教授非常重视面诊,他在《水证论》一文中认为:“水为阴邪,上凌于心,心之华在面,心阳不振,荣卫凝涩,则面必见黧黑,名曰“水色”,其甚者,或在额颊、鼻柱、唇口、下颏等处,皮里肉外,出现类似“色素沉着”之黑斑,名叫“水斑”。心开窍于舌,心阳不足,则舌质必然淡嫩;火冷津凝,水不化津,可见舌苔水滑欲滴。”以上多见于少阴心肾阳虚,阳不制阴,寒水上泛所致,见到以上特征性证候,即可使用真武汤、苓桂术甘汤之类温阳利水方。

黄煌教授也非常重视望诊和切诊,比如他认为桂枝茯苓丸证在望诊上有比较明显的特征,总结为“面腿腹三联征”。首先面证,“桂枝茯苓丸人”的脸色一般是发红或者是暗红,鼻子或者红或者是暗红,或者是鼻翼上的毛细血管扩张;舌头是紫暗的,舌底静脉往往是显见的,有的甚至是怒张的。其次是腿脚证,下肢的皮肤粗糙干燥,尤其是秋冬天最明显。这种干燥的皮肤,轻轻一抓就有抓痕,毛裤上有很多皮屑,有的皮肤甚至像蛇皮一样,伸手一摸像触到了刺一样。再次是腹证,按下腹部的时候往往有压痛,特别是左少腹。即使没有压痛,少腹部也是充实有力的。黄煌教授认为,大柴胡汤针对的体质类型是不论胖瘦,关键是体格壮实。胖壮的人,肩比较宽,胸比较厚;大柴胡汤证的腹诊很重要,按压上腹部,轻的是抵抗感,重的是按压痛,张仲景说得明明白白:“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笔者在临证中重视切诊和望诊,并结合体质辨识,四诊合参,渐有所得。

相关文章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湘ICP备2021005521号-1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