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某,女,13岁。
因“反复腹痛2月余”于2024年11月14日21:06由急诊拟“腹痛查因”收入院。缘患儿2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腹部隐隐作痛,大便次数增多、质稀,有恶心,冒冷汗,无发热、寒颤、抽搐、腹胀,遂到当地医院就诊,怀疑肠胃炎,予对症处理后(具体药物不详),症状未见好转,遂来我院门诊就诊,行腹部彩超:脐周部腹腔内淋巴结,考虑反应性淋巴结,在门诊予以抗感染及解痉止痛、止泻等对症处理后,腹泻好转,仍有腹痛,为求进一步治疗,由急诊拟"腹痛待查"收入我院儿科。
入院症见:时有腹痛,偶有干咳,鼻塞流涕,无发热、呕吐,近日胃纳尚可,寐安,大便伴有粘液,3-4次/天,小便正常。
查体:舌质红,苔黄,脉数。神清,精神可,腹部有压痛,脐周为主,肠鸣音活跃。
入院诊断:中医诊断:腹痛(胃肠积热证)
西医诊断:1、腹痛查因:肠胃炎?淋巴结炎?炎症性肠病?2、支气管炎3、变应性鼻炎。
入院后予抑酸、解痉等治疗, 2024年11月15日查房患儿时有腹痛,脐周疼痛为主,偶有干咳、鼻塞流涕,无发热、呕吐、自汗盗汗、粘液血便,胃纳尚可,寐安,大便稍烂,小便正常。查体:舌红,苔薄黄腻,脉滑数。神清,精神可,鼻腔充血,咽部稍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音有力,腹软,脐周轻度压痛。患儿仍有脐周疼痛,腹软,结合舌脉,考虑脾胃升降失常,寒热错杂,可予以半夏泻心汤加减辛开苦降,畅达气机,平调寒热,具体用药如下:
法半夏10克黄芩片10克
干姜10克黄连5克
紫苏梗5克 醋香附10克
蒸陈皮10克丹参10克
檀香(后下) 5克
砂仁(后下) 5克
百合10克乌药10克
醋延胡索10克
辛夷(包煎)10克
桔梗10克甘草片5克
甜叶菊5克
中药2剂,上述药物加水400ml,煎至100ml,每日一剂,温服。
2剂药后患儿腹痛减轻,继续以半夏泻心汤加减巩固治疗。2024年11月20日患儿无腹痛,无鼻塞流涕,无咳嗽,无发热、呕吐、自汗盗汗、腹胀,胃纳尚可,寐安,大便正常,小便正常。给予带药出院。出院诊断:1、结直肠炎 2、支气管炎3、变应性鼻炎4、偶发房性早搏5、窦性心律不齐。
按语
(1)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治病法论》提出“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对于中焦的内涵,现各家说法不一,多认为中焦指脾胃,因《温病条辨》提出:“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衡”原意指秤杆。“平”与“衡”为同义语。“安”,平安,指脏器安和。中焦处于上下之间,是升降出入的枢纽,所以中焦有病,用药既不能失之太薄,亦不可过于厚重,只有采用不偏不倚,中正平和的方法来治疗,以达到如衡器那样的平衡。小儿机体柔弱,如草木之方萌,对药物的反应,较成人灵敏,因此小儿中焦之病的用药更要及时、准确、谨慎。
(2)升降相因
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吴医汇讲辨脾胃升降》中记载:“胃宜降则和”,“脾宜升则健”。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说:“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气,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转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 他强调谷气上升的作用,认为不少疾病是由于脾胃的升清降浊机能失常所致,提出“谷气上升,春夏行令,故其人寿。谷气下流,收藏行令,故其人夭。”认为五脏发病是由于升降浮沉的失常,治疗方法为调节脾胃升降。胃为腑属阳,主受纳、腐熟而降浊,喜滋润而恶刚燥;脾为脏属阴,主运化而升清,喜燥而恶湿。脾胃同居中焦,通达上下,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说明脾升胃降,运转枢机,对气机的升降出入至关重要,无论何种原因导致脾胃气机升降失常都会引起脾胃病。
(3)用经方
小儿脏腑娇嫩,肠胃脆弱,乳食停滞中焦,传导失司,脾胃乃气机升降之枢,肠胃不和,气机升降失常,结与肠腑,且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今中气虚弱,升降失常,痞塞不通,上下不能交泰,不通则痛。辛温散结行气,温中散寒;苦寒泄热开导,寒热平调。从上开郁散结,从下行气消导,使上下气机调畅,使寒去热清,升降复常。
《伤寒杂病论》中以辛开苦降为法调畅脾胃气机,常用方为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首载于《伤寒论》。“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此条说明了半夏泻心汤主要治疗痞证,其基本病机为脾胃升降失常,寒热夹杂。临床治疗疾病“治病求本”,因此发病机理为升降失常、寒热夹杂的脾胃病证,皆可考虑半夏泻心汤的使用,从而扩大了此方的应用范围。
半夏泻心汤中的黄连、黄芩苦寒清热以燥湿降浊,半夏、干姜辛温散寒以散结开痞。一开一降一苦一辛,明确了辛开苦降法治疗的典范。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半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张,咳逆肠鸣,止汗。”因此半夏既能化痰,又能消痞散结,因此为君药。紫苏梗、香附、陈皮和甘草四味药材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香苏散,功用健脾和胃,理气止痛。丹参、檀香、砂仁,三药组成为丹参饮,此方出自陈修园《时方歌括》,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香苏散、丹参饮同用则气血同调。百合、乌药、甘草,三药组成为百合乌药汤,此方亦出自《时方歌括》,百合顾胃润,乌药顾脾燥。以上诸药合用,则畅达气机,平调寒热,同调气血,顾护润燥。同时加延胡索加强止痛之力。因患儿同时有鼻炎,伴随有咳嗽、鼻塞流涕症状,故加辛夷、桔梗疏风通窍止咳。同时加甜叶菊矫味便于患儿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