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厥”在《内经》中出现318次之多,意义为何?(朱光)


文|河南中医药大学朱光

症状之厥

作为症状,厥的临床表现在《内经》中可谓杂乱,所指大致有四点。

昏仆、人事不省 如“暴厥者,不知与人言”(《素问大奇论》);“薄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素问生气通天论》);“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素问缪刺论》)。

肢体和手足冷 如“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故阴气胜,则从五趾至膝上寒”(《素问厥论》)。

头重、晕眩 如“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眴仆”(《素问厥论》)。

疼痛如“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腨如裂,是为踝厥”(《灵枢经脉》)。

其他如“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䯒不可以运”“太阴之厥,则腹满䐜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痛,泾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䯒内热”(《素问厥论》)等,可见六经之厥的表现非常复杂。

《伤寒论》中厥的表现得以明确,有厥、厥逆、厥寒、四逆、逆冷、手足寒等名称,而所指则均为手足冷,即“厥者,手足逆冷是也”(335条)。朱丹溪认为厥证系神昏与手足冷并见,但以手足冷为主。张景岳则据《内经》之意指出:“厥者,逆也,气逆则乱,故忽为眩仆脱绝,是名为厥……轻则渐苏,重则即死,最为急候”(《类经厥逆》);张志聪也说:“厥……发为眩仆,卒不知人,此名为厥,与中风不同。有寒热者,有阴有阳也”(《素问集注》)。

病证之厥

作为病证,以“厥”直名者见于《素问奇病论》:“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余也……病名曰厥,死不治”,所指为癃之危重者。另有名厥逆者,《素问腹中论》谓其“病膺肿颈痛,腹满腹胀。”《灵枢癫狂》则谓其“足暴清,胸若将裂,肠若将以刀切之,烦而不能食,脉大小皆涩……”。可见两篇所指非一。厥的命名方式有以下8种。

主症命名 如尸厥、痛厥、瞀厥、躁厥等。
病因命名 如气厥、血厥、痰厥、风厥、酒厥、食厥、蛔厥等。其中风厥有二:一是“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素问阴阳别论》),大抵指肝气犯胃,胃失和降之证;二是“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素问评热病论》),大抵指风邪侵犯太阳,邪热内传少阴所致的肾气厥逆证。
病性命名 如阳厥、阴厥、寒厥、热厥等。
部位命名 如脏厥、臂厥、骭厥、踝厥、骨厥、四厥等。
经络命名 如太阳厥、阳明厥、少阳厥、太阴厥、少阴厥、厥阴厥。
病机命名 如煎厥、薄厥等。
病势命名 如大厥、暴厥、卒厥等。
病变类型命名 如厥头痛、厥心痛、厥疝、痿厥、痹厥、痫厥等。

病机之厥

作为病机,厥在《内经》中所指杂乱,但总体认为“是以气多少,逆皆为厥”(《素问方盛衰论》)。具体所及的病机变化大致包括以下5方面。

阴阳逆乱 如“阳气者,烦劳者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夏季阳气亢盛,若过度烦劳,则阳热灼阴,阴精虚竭,气血逆乱,发为晕厥,还可见目盲耳闭、汗出不止等。再如“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暴怒伤肝,血随肝气上逆,上壅清窍而发晕厥。又如“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素问举痛论》),指出由于寒邪内侵,逼五脏阳气上越,进而阴气独盛,寒凝气滞而致发剧痛晕厥等。

气闭阳郁 如“卯酉之年……民病厥逆而哕,热生于内,气痹于外,足胫酸疼,反生心悸,懊热,暴烦而复厥”(《素问本病论》,指出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内热因气闭而不得泄越,进而暴烦而厥。又如“有病怒狂者……生于阳也。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曰阳厥”(《素问病能》),指卒遇情志刺激,阳气郁而上逆出现善怒发狂。

阳衰阴竭 如“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气因于中,阳气衰,不能渗营其经络,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素问厥论》),指出因肾阳渐损,无力温煦而致手足寒。又如“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夫酒气盛而慓悍,肾气有衰,阳气独胜,故手足为之热也”(《素问厥论》),指出由于饮酒过度,或饱后入房,既伤脾胃又伤肾阴,进而阴精衰于下,热盛于内则见手足热。

脏腑逆乱 如“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素问举痛论》),指出由寒气侵犯肠胃,胃气不降反而上逆所致之胃脘冷痛、干呕或呕吐清水、腹泻等。又如“咳嗽上气,厥在胸中”(《素问五脏生成篇》),指出肺气上逆可致咳嗽、气喘等。

经络逆乱 《素问厥论》详述了手足六经之厥逆,其症状均为经气厥逆的表现,涉及该经及其脏腑的多种病症。如太阳经气厥逆,临床多见头肿而痛、足不能行、眩晕仆倒、咳喘气急、呕血等,厥阴经气厥逆,临床多见少腹肿痛、阴囊收缩、足胫内热、小便不利等。《灵枢经脉》《素问经脉别论》等篇对此亦有论述。

至于厥之成因,《内经》记述其外因者与外感寒湿、风邪、火热等有关,如“厥逆者,寒湿之起也”(《灵枢五色》),“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民病身热烦心躁悸,阴厥上下中寒……”(《素问气交变大论》等;其内因者则与情志失常、脏腑亏虚、饮食劳倦等有关,如“大怒则形气厥……使人薄厥”(《素问生气通天论》),“内夺而厥,则为喑俳,此肾虚也,少阴不至者厥也”(《素问脉解》),“肾气虚则厥”(《灵枢本神》)等。

其后医家言厥,则多从阴阳运行、气机升降等方面立论。如张仲景抓住《内经》中厥之“逆、极、乱”的特点,断言“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伤寒论》)。其他如“夫厥者,气动逆也”(《黄帝内经太素》),“厥,犹逆也。经脉之血,皮毛之气,不相顺接而厥逆也”(《素问直解》),“厥,本为气逆之名,故凡气逆诸证,皆得名厥”(《素问考注》)等。《诸病源候论》认为尸厥是由于“阴阳离居,营卫不通,真气厥乱,客邪乘之”而成。

综上所述,厥在《内经》中的记述虽较为芜杂,但仍有规律蕴含其中,此如姚止庵注解《素问厥论》时所云:“厥凡三义:一谓逆也,下气逆而上也,诸凡言厥逆是也;二谓极至也,本篇之热厥寒厥,盖言寒热之极也;三谓昏迷不省人事也,本篇之言阴盛阳乱也。”经过历代沿革,厥现今被确定为一个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要表现的急证。厥的病因包括体虚劳倦、饮食不节、亡血失津、情志刺激等,临证有气厥、血厥、痰厥等类型,其基本病机为气机卒然逆乱,升降乖戾,气血阴阳不相顺接。

总之,由于厥的概念经历了较大的词意变迁,因而在查阅文献时,一定要注意其时代背景与语境,不然就很难做到准确理解与恰当应用。

相关文章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湘ICP备2021005521号-1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