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某,女,49岁。“反复肢端麻木1年余”就诊。
2024年10月23日初诊:
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左上肢麻木,每于夜间侧卧在左上肢睡觉时明显,偶有下肢末端麻木,时常麻醒,偶觉左上肢疼痛,伴头晕,无头痛,无恶心呕吐,无视物旋转。曾在当地医院查颈椎MRI未见明显异常,多方求治无效,自觉右上肢麻木感呈进行性加重,患者为求中医治疗,遂前来我院门诊就诊。
症见:肢端麻木,以左侧肢体为主,夜间时常麻醒,暂无疼痛,伴头晕,无头痛,无视物旋转,乏力,皮肤瘙痒,无恶心呕吐,纳可,眠欠佳,二便调。
查体:舌淡,苔白,脉细弱
中医诊断:痹证
证型:气血不足,脉络痹阻证
治法:益气养血、温经通脉
处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黄芪30克 芍药15克
桂枝10克生姜10克
大枣10克鸡血藤30克
荆芥穗10克地肤子10克
上方加水800ml,煎至200ml,温服,日一剂,分两次服。共7剂。
2024年11月04日二诊:
症见:肢端麻木及乏力症状较前改善,头晕、瘙痒症状未再发,但前日因受凉出现肢体疼痛,微恶风,一脸愁容,追问后诉近期情志不舒,夜间难入睡。
查体:舌淡,苔白,脉细稍弦。
证型:太阳少阳合病
治法:益气养血、和解少阳
处方:柴胡桂枝汤加减
桂枝10克柴胡15克
黄芩15克半夏15克
芍药10克党参10克
丹参30克
昆明山海棠(先煎)15克
上方加水800ml,煎至200ml,温服,日一剂,分两次服。共7剂。
2024年11月13日三诊:
症见:肢体麻木明显改善,夜间未再有麻醒的情况,无头晕乏力,肢体疼痛较前好转。纳可,眠改善,二便调。
查体:舌淡,苔白,脉细稍弦。
证型:少阳枢机不利
治法:益气养血、和解少阳
处方:守前方续服一周(7剂)。
按语:
痹病,多是由于正气不足,外邪乘虚而入,内外相合,闭阻经络,阻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首诊:患者反复肢端麻木1年余就诊,多方求治无效,症见肢麻,夜间侧卧压迫时明显,乏力,以四肢麻木不仁为主症,当为血痹;血痹之证,内虚外寒,营虚而寒伤,营虚之寒涩,郁闭其卫,渐生麻痹,故身体痹着不仁也。此就是外寒伤营,营虚之风,与卫虚之气,俱不能出,则痹着不仁也。舌淡,苔白,脉细弱,符合黄芪桂枝五物汤的方证。《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说:“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症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汤加减主之。”黄芪桂枝五物汤是《金匮要略》中治疗营卫气血俱虚、邪入血分之血痹主方,方中黄芪、桂枝益气通阳;芍药养血除痹;生姜、大枣调营卫,补中气;佐以鸡血藤养血和血,荆芥穗、地肤子祛风止痒,全方共奏益气养血、温经通脉之功效。
二诊:肢端麻木及乏力症状较前改善,头晕、瘙痒症状未再发,但患者出现肢体疼痛的症状,微恶风,一脸愁容,追问后诉前日受凉,加之情志不舒,夜间难入睡。更年期女性,情志不遂,考虑从少阳枢机不利入手,然受凉后“微恶风”,说明有外证在,是桂枝汤证尚在,不得单用小柴胡汤,宜合入桂枝汤,即柴胡桂枝汤证。《伤寒论》云:“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柴桂汤主治少阳病兼太阳表证,为三焦气化失调、营卫不和而设之方。在痹证治疗过程中,可插入此方,功主启关转枢,俾三焦通透,营卫调和,津液运行,疼痛遂止。小柴胡方乃少阳第一方,桂枝汤《伤寒论》列之为调和营卫之剂,外证得之而解肌腠经络之邪,内证得之而补五脏之虚羸。营卫不和,则百病生焉,故《黄帝内经》云:“营卫不行,五脏不通。”而桂枝汤安内攘外,功于调和营卫,仲景列为“群方之冠”。柴桂汤兼小柴胡汤、桂枝汤双方之效,内可入至阴,外可达皮毛,其要旨在于启枢机之运转,俾开合之职守,升降之序存,气血之行畅。
三诊:自述服药后麻木、疼痛症状明显改善,守前方续服7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言:“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说明主导“以和为主”的治疗理念,畅达身体内外,宣通上下致脏腑气机调顺,病证对应而疗效显。和法应用十分广泛,亦犹土兼四气,在补泻温凉中均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