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边读书,边临证”有感之三——从医多话阴阳(赖海标)


我于1987年入读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至今刚好30周年。入学后首先学的中医理论便是阴阳学说。《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也提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由此可见,阴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虽说“大道至简”,至简其实也是至难,真正理解了阴阳的含义并在临证中随机应用,便是掌握了中医的精髓和内涵。

1.阴阳的形态关系

《黄帝内经》云:“阳化气,阴成形”。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认为:“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阳和阴是指物质的动与静、气化与凝聚、分化与合成等的相对运动,进而说明物质和能量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作用。

“北宋五子”之一、与苏轼同科进士的张载,认为气为本原,“气”是人和万物产生的最高体系和最初始基。提出了“太虚即气”、“气为本体”、“气化万物”的唯物主义宇宙观,同时论证了气无生灭的物质永恒论。张载认为:宇宙的本体,万物的始基是气,万物都是由气化而来的,形态各异的万物,都是气的不同表现形态。不论聚为有象的“有”还是散为无形的“无”,究其实质,都是有,不是“无”,物质的气作为宇宙本体,只有存在形式的不同变化,不是物质本身的消灭和化为乌有。

因此,阴阳可看作是气的两种形态,有形的、高度凝聚的、可视的为阴,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往往表现为物质、结构、形态。无形的、高度发散的、不可视的为阳,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往往表现为功用、能量、动力。

2.阴阳的体用关系

阴阳关系有体有用,体是本体,是基础。用是功用,是功能,从本质来说体用是一源的。天人相应,天气在上欲降,地气在下将升。天气为阳,其用为升;地气为阴,其用为降。地气中含有天气,天气中含有地气,正如坎水中有火,离火中有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地气得天气之用而升,天气得地气之用而降,因而阴阳交感,天地本为一体也。

中医的脏腑是以阴为体,以阳为用的,体阴而用阳在肝脏表现尤为突出。肝主疏泄,又主藏血。肝所藏之血是肝之疏泄的物质基础,是体。疏泄是藏血的功能表现,是用。所以肝的疏泄与藏血功能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肝之疏泄对藏血而言,在生理上,肝主疏泄,气机调畅,则血能正常地归藏和调节。血液的运行需要肝气的调节才能保证气机的调畅而使血行不致瘀滞。在病理上,肝失疏泄可以影响血液的归藏和运行。如肝郁气滞,疏泄不及,气机不畅,则血亦随之而瘀滞,即由气滞而血瘀。若疏泄太过,肝气上逆,血随气逆,血不循经而妄行又可导致出血。因此,肝以气为用属阳,以血为体属阴,阳主动,阴主静,因而称“肝体阴而用阳”。

3.阴阳的内外关系

提起阴阳内外关系问题,一般都会认为阳在外,阴在内。如《阴阳应象大论》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又如《生气通天论》则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素问经脉别论篇》:"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脾胃化水谷为精微,又将水谷精微上归于肺,此为“地气上升为云”。肺为相傅之官,朝百脉,主治节,上焦如雾,为全身脏腑腠理四肢百骸布散营养物质,并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此为“天气下降为雨”。

清黄元御《素灵微蕴》说得更到位:“阳自至阴之位而升之,使阴不下走;阴自至阳之位而降之,使阳不上越。上下相包,阴平阳秘,是以难老。---阴能守则阳秘于内,阳能卫则阴固于外。”由此可见,阴阳之内外上下位置只是相对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上极而下,下极而上,周而复始,呈动态变化。

4.阴阳的生理关系

人体的物质与功能表现,阴阳在脏腑谓之气血,在腠理谓之营卫。阴阳的相互生理作用以汗出为例,《内经》云:“阳加于阴谓之汗”。人体的体表生理功能活动,通过汗的形成和排泄,达到调节体温、排泄代谢产物、祛除病邪和抵御外邪的目的。汗的形成和排泄需要两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一是阳,也就是卫气,为体表之阳气;二是阴,也就是营阴,肌表之津液。生理方面的“阳加于阴谓之汗”,需要阴阳两方面静态的量的充盈和动态的质的协调才能达到汗出的生理目的。“阳加于阴”的“加”,有两层含义:一为加持,通过阳气的温煦蒸腾,使营阴由内达外,渗出肌表,带出部分热量和代谢产物,即履行肺之“宣发”的作用。二为加固,足量而适度的阳气,使汗出有度,排泄有序,不致于过汗或无汗,亦防御外邪乘汗孔开泄而伺机侵入。过汗的临床表现为自汗或盗汗,常表现为阳虚失固(阳虚者阴必走)、阴虚有热、太阳表虚和阳明内热等。

5.阴阳的正邪关系

《素问六微旨大论》关于正邪的论述非常经典,原文如下:

帝曰:盛衰何如?

岐伯曰: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邪则变甚,正则微。

帝曰:何谓当位?

岐伯曰:木运临卯,火运临午,土运临四季,金运临酉,水运临子,所谓岁会,气之平也。

帝曰:非位何如?

岐伯曰:岁不与会也。

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是四季与天气寒热的常态对应关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揭示的是四季与人体生命活动的对应关系。天人相应,原文中的“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说的是四季寒热对人体阴阳的影响,如冬天本应寒冷的,春天本应暖和的,如果季节天气“非其位”而逆变,冬反暖,春反寒,则为邪矣,人就会容易得病。“邪则变甚”,即变化剧烈动荡,超出人体的承受能力,甚至可能蕴成疫情。“正则微”,即天气顺其位,季节的更替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就会非常微小,更替顺利畅达,天地和泰,人畜安康。因此,清郑钦安云:“正也者,阴阳太和之气也;邪也者,阴阳中不正之气也”。正与邪并非固定一成不变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当其时、当其位、当其人则正,非其时、非其位、非其人则邪,“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可引申之义远矣。

6.阴阳的治疗关系

中医方剂组方有君臣佐使,升降浮沉之要求。中药之间的关系亦是蕴含阴阳关系,常寓表里同解,寒热同调,虚实共治,补泻相兼,升降相因。

张景岳《新方八略引》曰:“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对临床用药组方有指导意义。中药配伍除有相须协同,如麻黄配桂枝。亦常见相反相成的搭配,如寒热互济的配伍:附子泻心汤中大黄配附子,半夏泻心汤中的黄连配干姜,麻杏石甘汤中的麻黄配石膏;又如散收平调的配伍:桂枝汤中的桂枝配白芍,四逆散中的柴胡配白芍;再如升降有序的配伍:小半夏加茯苓汤中的半夏配茯苓,旋复代赭汤中的代赭石配人参;还如补泻兼施的配伍:葶苈大枣泻肺汤中的葶苈子配大枣,厚朴人参汤中的厚朴配人参等。

因此,把阴阳比喻成天地、男女、生死有失偏颇,世人多见阴阳之“二”,而不见阴阳之“一”,重流而忘源,见树木而不见森林。阴阳并不是两样东西,而是一体的二面,一体的两种属性,即一而二,二而一也。

谨以此文纪念步入中医殿堂30周年。

相关文章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湘ICP备2021005521号-1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