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一:吴某,男,56岁,农民。 1991年10月22日初诊:一周前突感颈部胀痛,头晕目眩,服降压药休息片刻,症状消失。今日又感头痛、头晕、目眩,左上肢无力,不能持物。素有高血压史,血压波动在18.7~24/12~16kPa(140~180/90~120mmHg)之间。左上肢活动力弱,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血压20/13.3kPa(150/100mmHg)。舌质红,苔薄黄,脉弦大。辨证:患者年逾五旬,肝肾阴虚,肝阳浮越于上,扰及神明,气血逆乱经脉失调。治则:平肝潜阳,舒筋通络。取穴:肝俞双,风池双,曲池左,合谷左,太冲右。手法:捻转开合补泻。肝俞泻法不留针,合谷、太冲取单侧交叉刺之,留针20分钟。 1991年10月25日,经两次治疗后,头痛头晕消失,左手持物有力活动自如。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遵前法继针一次巩固疗效。建议患者隔姜灸足三里、绝骨穴每日一次,每穴灸5~7壮,10次一疗程,随访半年未见复发。【按语】中风先兆属西医学中的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所致。近年来,此病在临床上较为多见,尤其是50岁以上的患者,经常出现头痛、头晕,常误诊为颈椎病,故在临症时要认真询问病史,注意患者血压的变化,以防延误治疗。朱丹溪曾提出:“眩晕者,中风之渐也。”元代罗天益也提到:“凡大指、次指麻木或不用者,三年中有中风之患。” 中风先兆又多为阴虚阳亢,风火相煽之证,故泻肝俞,可平肝息风;泻风池,以疏风通络;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走而不守,配原穴合谷,既可清热泻火,又可通经活络;太冲为肝经的原穴,配合谷,一阴一阳,一气一血,为四关穴,刺之可行气活血。以上几穴相配使阴阳平衡,气血相和,肝风自消,症去病愈。艾灸足三里、绝骨二穴,是取艾之辛香之性,以通十二经络,理气和血,古人用灸法治疗疾病的记载很多,而且取得了显著效果,临床实践也证明,艾灸足三里有补阴益阳、通畅经脉气血的作用,使逆者得顺,滞者得行。足三里为下合穴,“合治内府”,有扶正培元、祛邪防病的作用。髓会绝骨,灸之可益髓补脑,通经开窍。灸此二穴,使阴阳平衡,筋骨强健,祛病延年,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之谓。例二:崔某,男,57岁,工人。 1991年12月14日初诊:患者于一月前突感左侧肢体活动无力,下肢不能站立行走,无头痛头晕,送某医院治疗,经CT检查提示:右侧脑梗死。给以活血化瘀及抗感染治疗,病情稳定后出院。现仍感左上下肢活动不利,左上下肢肌力Ⅲ级,左手握力差,下肢举步迟缓乏力,生理反射活跃,病理反射阳性。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血压18.7/12kPa(140/90mmHg)。辨证:患者年老体弱,气血两虚,经脉失养,风中经络半身不遂。治则:益气和血,疏通经络。取穴:肩髃左,曲池左,合谷左,环跳左,阳陵泉左,足三里左,绝骨左,太冲左。手法:提插捻转补泻。合谷平刺透劳宫,留针20分钟。 1991年12月26日二诊:针后左侧肢体轻松舒适,下午经人扶持可行走十余步,次日能行走数十步,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小。取穴:百会,大椎,肩髃左,曲池左,三间左,风市左,阳陵泉左,绝骨左,太冲左。手法:同前,三间透劳宫,留针20分钟。 1992年1月8日,经4次治疗后,左侧肢体活动灵活有力,上下肢肌力Ⅳ级,左手可持物,扶杖能行走20米左右。舌质淡,苔薄,尖红,脉沉细。遵前法继续治疗。 1992年1月23日,经9次治疗后,左上下肢肌力恢复正常,不扶杖能独自行走,左膝偶觉无力。舌淡,苔白薄,脉沉细。取穴:伏兔左,中犊鼻左,阳陵泉左,足三里左,太冲左。手法:同前,中犊鼻在膝下胫骨上,髌韧带正中点凹陷处。直刺1~1.2寸。留针20分钟。已针一疗程,停针。 1992年2月8日复诊:左上肢活动自如,下肢外侧偶有沉重感,膝关节屈伸不利。舌苔薄白,脉沉弦,治以舒筋通络。取穴:风市左,阳陵泉左,中犊鼻左,足三里左,丘墟左。手法:捻转提插补泻,留针20分钟。复针5次,左上下肢活动自如,可以骑车上班,临床治愈。例三:孟某,女,62岁,家庭主妇。 1992年7月27日初诊:患者在一月前即感左半身麻木无力,渐不能持物和行走。近来左半身瘫痪,口眼歪斜,伴有头痛头晕,视物不清,平素血压较高。检查:左口角下垂,鼻唇沟浅,左上下肢肌力Ⅲ级,握力差,左足僵硬内翻,病理反射阳性。舌苔白腻有齿痕,脉弦缓。血压18.7/10.7kPa(140/80mmHg)。辨证:素有高血压,气血失和,肝风内动,上扰清窍。肝阴不足,筋脉失养,脉为病出现足内翻。治则:益气养血,疏通经络。取穴:大椎,百会,肩髃左,曲池左,三间左,后溪左,风市左,阳陵泉左,照海左,申脉左。手法:捻转提插补泻。大椎穴用“合谷刺”法不留针。三间与后溪两穴互透,泻照海补申脉。留针20分钟。针2次后,患者头痛、头晕消失,行走较前平稳,左足内翻减轻。针5次,左脚行走多时偶现内翻现象,左侧肢体活动明显有力。针10次,左脚行走平稳,已无内翻现象,中枢性面瘫已恢复。共针两疗程,左半身肢体活动自如,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消失,生活能够自理。【按语】中风多见于五旬以上之人,由于气血渐亏,肝肾不足,肝风内动,经脉失养,脉络不通而易发此病。李东垣说:“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病也,凡人……气衰之时,或由忧喜恼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若肥盛亦间有之,亦是形盛气衰而如此。”正气不足,络脉空虚,以致阴虚于下,肝阳亢逆,肝风内动,血随气逆,横窜经隧,而致肌肤不仁,手足麻木,上冲巅顶,蒙闭清窍,则出现头痛、头晕、语言不利等症。为本虚标实之候,治以平肝潜阳,通经活络之法,标本同治。取六阳之会大椎,通经活络。取百会以醒脑清神。肩髃配曲池,疏通经络。百会配太冲,益气和血。阳陵泉为筋会,绝骨为髓会,两穴相配,益髓补脑,强筋健骨。以上几穴相合,可使阴阳平衡,气血相和,经络相通。故祛风病愈。中风后遗足内翻症状临床常见。宜早期治疗,时间久筋脉失养,足踝部僵硬强直,则较难恢复。《难经二十九难》云:“阴为病,阳缓而阴急,阳为病,阴缓而阳急。”说明阴脉气失调,出现下肢外侧肌肉弛缓而内侧拘急;阳脉气失调,出现下肢内侧肌肉弛缓而外侧拘急的病症。足内翻是阴脉气失调。泻照海,补申脉,是泻阴之急,补阳之缓,调整两脉,使之平衡,而达到治愈目的。因此照海与申脉两穴是治疗中风足内翻的要穴,然要根据病证的不同而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方能收到满意效果。例四:邢某,男,44岁,干部。 1992年10月13日初诊:两月前工作紧张,突然出现右侧肢体活动受限,语言不利,即至医院就诊。经CT检查提示:左侧颞叶梗死。予以静脉点滴及口服活血药物治疗,右侧肢体活动逐渐好转,但仍语言不利,发音不清,偶有头晕,右侧肢体活动力弱,眠好,大便偏干,小便正常。有高血压病史5年,常波动于21.3~26.7/13.3~17.3kPa(160~200/100~130mmHg)之间。检查:面色红赤,形体偏胖,语言不利,发音不清,右上肢活动力弱,右下肢活动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血压24/16kPa(180/120mmHg),伸舌居中,舌红,苔薄黄,脉弦滑。辨证:患者体胖痰盛,气血失调,复因工作紧张,劳伤过度,耗伤阴液,肝阳偏亢,痰火上扰清窍,而致语言謇涩,痰浊阻滞经络,左侧肢体不遂,证属中风。治则:平肝潜阳,通经开窍。取穴:天突,百会,哑门,风池双,曲池右,列缺右,合谷右,照海左,太冲左。手法:针天突时让患者坐位,头略低,沿胸骨后沿向下直刺1.2寸,用捻转泻法,出针时摇大针孔疾刺不留针。哑门直刺,泻法不留针。补百会向后斜刺。补列缺针尖向肘平刺。泻照海,应用捻转开合补泻手法。留针20分钟。针2次,头晕消失,语言较前清晰,但劳累及精神紧张时仍感语言不利,针7次,右上肢活动正常,语言流畅,发音正常。因要外出参加会议停针。【按语】本案为中风后遗语言謇涩及患侧上肢不利之症,选用针泻哑门、天突二穴。哑门为督脉与阳维之会,入系舌本,天突为任脉与阴维之会,一阴一阳,一前一后,有疏风通络、清热化痰之功。配列缺、照海是八脉交会穴,主治咽喉疾患,此4穴为治疗中风失语之要穴。百会、风池加强祛风醒脑之功效。合谷、太冲四关穴,有调和气血的作用。气血和,经络通,痰湿除,疾病愈。作者:阎润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