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论述了运用刺骨针法短刺、输刺等,治疗骨痹及肾有关病证,由于针具、消毒条件的限制,刺骨只在骨膜、骨质表面进行,不能深入骨内,限制了疗效和治疗范围,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曰:“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近年来,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医疗器械材质的不断提高,治疗器具日益精细,消毒条件日益完善,西医兴起了用骨减压法治疗骨高压症,取得了较好效果,但病种单纯,运用范围很窄。《黄帝内经刺骨疗法》这本书根据临床需要将骨减压器具进行了改变,制成了刺骨针具,治疗骨高压、骨痹等证,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两种颈椎病的刺骨方法。刺骨疗法适于颈椎病较重者,或其他疗法治疗效果欠佳者,对于脊髓型颈椎病也有一定疗效,相对较轻者用较轻刺骨法,相对较重者用较重刺骨法,或几种刺骨法合用,疼痛较剧者,治疗期间应卧床休息。颈型颈椎病(1)刺骨节部位:C2~C7后关节。操作:常规运用,C2~C7 棘突下旁开20~25mm处用刺骨针直刺相应颈椎的关节囊,针尖到达关节囊,上下摩骨,7日1次。(2)刺骨膜 ①部位:玉枕关、C2棘突、风池、头部压痛点等,常规选用。 ②操作:玉枕关:枕骨粗隆下用刺骨针、微铍针、特制针刀等朝内上直刺至骨,上下摩骨,5日1次。C2棘突:C2棘突压痛点用刺骨针、微铍针、特制针刀等垂直直刺至骨,上下摩骨,5日1次。风池:用刺骨针、微铍针、特制针刀等朝内上直刺至骨,上下摩骨,5日1次。头部压痛点:用刺骨针、微铍针、特制针刀等垂直直刺至骨,上下摩骨,5日1次。(3)刺骨质 ①部位:玉枕关、C2棘突、风池、头部压痛点,用于病情较重者等。 ②操作:玉枕关:用刺骨针、微铍针、特制针刀等朝内上直刺至骨,刺入骨内2~3mm,拔出有吸针感,5日1次。C2 棘突:在C2棘突压痛处用刺骨针、微铍针、特制针刀等垂直直刺至骨,刺入骨内2~3mm,拔出有吸针感,谨慎操作,针不离骨,以防损伤延髓,5日1次。风池:用刺骨针、微铍针、特制针刀等朝内上直刺至骨,刺入骨内2~3mm,拔出有吸针感,5日1次。头部压痛点:用刺骨针、微铍针、特制针刀等垂直直刺至骨,刺入骨内2~3mm,拔出有吸针感,5日1次。(4)刺骨络 ①部位:尾闾关。 ②操作:适于其他刺骨法效果欠佳者,严格消毒后,骶骨正中尾闾关处用刺骨针、微铍针、特制针刀等震骨法刺入骨内5~10mm,拔出后有瘀血流出,加拔火罐,7日1次。神经根型颈椎病(1)刺骨节 ①部位:颈椎旁后关节、肩关节、肩锁关节,常规选用等。 ②操作:C4~T1棘突下旁开20~25mm用刺骨针刺入关节囊,针尖刺破关节囊后短刺,上下摩骨,7日1次。肩关节:肩部疼痛者选择肩关节压痛点用微铍针、特制针刀等刺入,纵向疏通关节囊,加压非关节面针刺,7日1次。肩锁关节:用微铍针、特制针刀等刺入,纵向疏通关节囊,7日1次。(2)刺骨膜 ①部位:玉枕关、肱骨结节、肱骨外上髁、桡骨茎突、相关经脉阳性腧穴、压痛点等,常规选用。 ②操作:玉枕关:用刺骨针、微铍针、针刀等朝内上直刺至骨,上下摩骨,5日1次。肱骨结节:肱骨大、小结节压痛点用刺骨针、微铍针、特制针刀等垂直直刺至骨,上下摩骨,5日1次。肱骨外上髁:肱骨外上髁压痛点用刺骨针、微铍针、特制针刀等垂直直刺至骨,上下摩骨,5日1次。桡骨茎突:桡骨茎突压痛点用刺骨针、微铍针、特制针刀等垂直直刺至骨,上下摩骨,5日1次。相关经脉阳性腧穴、压痛点:手三阳经、手三阴经、足太阳经等阳性腧穴、压痛点用刺骨针、微铍针、特制针刀等垂直直刺至骨,上下摩骨,5日1次。(3)刺骨质 ①部位:玉枕关、肱骨结节、肱骨外上髁、桡骨茎突、相关经脉近骨阳性腧穴、压痛点等,针刺部位较多,分组针刺,用于较重病证。 ②操作:玉枕关:用刺骨针、微铍针、针刀等朝内上直刺至骨,刺入骨内2~3mm,拔出有吸针感,5日1次。肱骨结节:肱骨大、小结节压痛点用刺骨针、微铍针、特制针刀等垂直直刺至骨,刺入骨内2~3mm,拔出有吸针感,5日1次。肱骨外上髁:肱骨外上髁压痛点用刺骨针、微铍针、特制针刀等垂直直刺至骨,刺入骨内2~3mm,拔出有吸针感,5日1次。桡骨茎突:桡骨茎突压痛点用刺骨针垂直直刺至骨,刺入骨内2~3mm,拔出有吸针感,5日1次。相关经脉近骨阳性腧穴、压痛点:手三阴、三阳、足太阳等经脉近骨阳性腧穴、压痛点用刺骨针、微铍针、特制针刀等垂直直刺至骨,刺入骨内即可,拔出有吸针感,部位较多,分组针刺,5日1次。(4)刺骨络 ①部位:尾闾关。 ②操作:适于其他刺骨法效果欠佳者,在尾闾关用刺骨针、微铍针、特制针刀等刺入骨内5~10mm,拔出后有瘀血流出,加拔火罐,7日1次。作者: 李平华 孟祥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