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经感传现象是经络学说产生的重要基础,所谓的循经感传现象,是指在刺激经穴时,部分受试者能产生一种特殊的传导感,传导轨迹在肢体上循行的路线,与古典医籍中所记载的经络循行路线基本一致,而与神经血管的分布有所不同。 1950年,长滨善夫等在给一位视神经萎缩的患者进行针刺治疗时,偶然发现该患者出现非常明显的感觉传导现象,感传的路径不同于神经和血管的分布,而与古典的经络线相一致,后来称这一现象为循经感传。循经感传属于得气的范畴,温热刺激会使原本不明显的针刺引起的感传变得强烈或明显。中医对经络联系的认识来自临床实践,来自对许多类似于循经感传的病例的观察。经络感传是以指压、针刺、电脉冲等手段,激发有关穴位出现如气样冲动、水样濡动、风样吹动的循经缓慢走行,并伴有冷、热、痒、麻、酸、胀等各种不同的主观感觉现象。基于感传会伴有机体的生物物理活动,我国早在两千年前就有了系统的论述,历代均有发展。应用这一理论指导临床实践,能显著提高针灸的临床效果。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20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有关单位开展了大规模的循经感传现象调查研究,通过17万例观察的结果表明循经感传是一个普遍现象,肯定了循经感传现象客观存在,它与我国古代经络体表循行线路基本一致,并具有传导速度慢,双向性的特点,同时,这一传导路径与神经、血管的分布不同。针刺后许多患者都会循着古典经脉线路出现上述酸、麻、胀等各种感受,传导因刺激源的不同各有特色。在采用针刺时,以麻、胀感的传导最为常见;使用低频电脉冲刺激穴位电流强度为毫安级,以产生麻感为主;使用灸法时,则会感到一股热流沿经循行;使用磁场作用于穴位,磁场强度1000~2000Gs,受试者中一部分人沿经产生凉感,另有些人又可产生热感或麻感。以上这些传导感沿经循行的速度比较缓慢,一般为每秒数厘米至数十厘米,比神经传导速度要慢得多,刺激一个穴位,沿经的传导感可同时向两个相反的方向行进。循经感传现象被公认是普遍存在于人体内的一个客观的过程,只是需要适当的条件才能被人的高级神经中枢所觉察——产生传导感。循经感传线被许多学者认为是普遍存在的经络现象,20世纪70年代经络感传现象的普查和研究业已证明:经络敏感人在人群中有一定的比例,在人群中不仅存在着显性循经感传,而且还存在着一种隐性循经感传现象。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张缙团队的观察结果表明,完全按照典籍记载经脉循行线的感传占16%,循全程2/3以上至病所水平入他经再至病所者占57%,这种循经而出现气的反应,被理解为“脉道以通,血气乃行”,所刺的腧穴正是“经气出入之所”。贵阳医学院、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团队以心包经为观察研究对象进行了循经感传调查。根据相关研究结果,张缙首次提出循经感传的“激发”方法,并把“激发”作为八项循经感传规律中之一项,简称为激发感传。激发感传可以显著提高循经感传的阳性率及显著程度。通过激发,可使感传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短到长、从不至病所到可至病所;隐性感传通过激发可以转化为显性感传。激发感传概念的提出为进一步研究经络从方法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张教授还首先提出了循经感传不仅有显型,而且还有“隐匿型”这一认识,从而很好地解释了在循经感传试验中表象上未出现传感现象的原因。 1976年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北京中医医院祝总骧等应用两种刺激相结合的方法,发现人群中绝大多数都有隐性循经感传线,以后经福建、安徽等相关研究单位所证实。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谢芳深团队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360527)、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14BAB215049、20132BAB205097)、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20111BBG70008-3、20132BBG70059)等项目支持,开展了循经感传的研究。该团队对传统循经感传及热敏感传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据此分析了传统循经感传、热敏感传与针灸“气至”的相关性。热敏感传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循经感传现象,传统循经感传和热敏感传均属针灸“气至”甚或“气至病所”的表现,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具有动态特性,传统循经感传和热敏感传都会随经络的变化而变化。针灸包括针刺、艾灸等治疗方法,治疗疾病取得显效的要领是“气至”;经络具有动态特性,重视动态腧穴、动态经络是达到“气至”,提高针灸临床疗效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