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舌诊培训学习 / 正文

学舌诊有什么好处.空间医学舌诊小方

中医舌诊的临床意义,在于做为辨証的不可缺少的客观依据,无论八纲、病因、脏腑、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等辨証方法,都以舌象为重要的辨証指标。舌诊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望舌诊病的记载,如《素问·刺热》曰:“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指出表邪传里,肺胃热 盛,舌苔变黄的转化规律。《灵枢·经脉》曰:“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等。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将舌诊作为中医辨证的一个组成部分,《金匮要略》指 出“病人胸满,唇痿舌青,……为有瘀血。”以舌青作为有瘀血的依据。元代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中,记载舌象图36幅,结合临床进行病机分析,并确定方药及推测预后。明清时代,随着温病学派的兴起,对辨舌尤为重视,对温病的辨证论治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临床实践证明,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舌的变化迅速 而又鲜明,它犹如内脏的一面镜子,凡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病情的浅深、预后的好坏,都能较为客观地从舌象上反映出来,而成为我们诊病的重 要依据。 舌的形态结构 舌为一肌性器官,由黏膜和舌肌组成,故《灵枢·经脉》说:“唇舌者,肌 肉之本也”。它附着于口腔底部、下颌骨、舌骨,呈扁平而长形。其主要功能是辨别滋味,调节声音,伴和食物,协助吞咽。《灵枢·忧恚无言》说:“舌者,声音 之机也。……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中藏经·论小肠》说:“舌之官也,和则能言而机关利健,善别其味也。”舌肌是骨骼肌,呈纵行、横行和垂直 方向排列,使舌自由地伸缩、卷曲,柔软而无偏斜,保证了舌的功能活动。舌的上面叫舌背,中医称为舌面,下面叫舌底。舌背又分为舌体和舌根二部 分,舌体和舌根之间有一条人字界沟。伸舌时一般只能看到舌体,故中医诊舌的部位主要是舌体。舌体的前端称为舌尖;舌体的中部称为舌中;舌体的后部、人字形 界沟之前,称为舌根;舌体两侧称为舌边。舌体的正中有一条不甚明显的纵行皱褶,称为舌正中沟。当舌上卷时,可看到舌底。舌底正中线上有一条连 于口腔底的皱襞,叫舌系带。系带终点两侧各有一个小圆形突起,叫舌下肉阜,皆有腺管开口,中医称其左侧的为金津,右侧的为玉液,是胃津、肾液上朝的孔道。舌面上覆盖着一层半透明的黏膜,舌背黏膜粗糙,形成许多突起,称为舌乳头。根据形状不同,舌乳头分为丝状乳头、蕈状乳头、轮廓乳头和叶状乳头四种。其中丝状乳头与蕈状乳头对舌象的形成有着密切联系,轮廓乳头、叶状乳头与味觉有关。丝状乳头数目最多,分布在舌尖、舌体和舌缘,呈细长圆椎形,高2~3mm。它的复层扁平上皮常有角化和脱落,再混以食物残渣、唾液等,使舌黏膜表面复以一层白色薄苔,称舌苔。此处上皮的形状和颜色,常随健康情况而发生改变。中医认为,舌苔乃胃气熏蒸所形成。蕈状乳头数目较少,多见于舌尖,散在于丝状乳头之间,呈蕈状,基部窄而顶端钝圆。上皮表面比较平滑,有时可见有味蕾存在,固有膜中血管丰富,故乳头呈红色,肉眼观察呈红色小点。蕈状乳头的形态及色泽改变,是舌质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关文章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湘ICP备2021005521号-1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