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舌诊培训学习 / 正文

中医舌诊培训.广西舌诊培训班

但是现在很遗憾,望诊这个内容丢失了很多。过去的中医世家,望诊是传男不传女,慢慢地传承的人少了,有的甚至失传了,而且望诊又很难记录,因为写不清楚。《黄帝内经》里边望诊的内容现在基本没人会了。我曾经向我们的色诊大师王鸿谟先生请教过,他说这部分内容完全掌握的人不多了,他现在在讲色诊,但是要传授起来还是有难度,即使真正写下来也描述不清楚,因为很多颜色的明暗变化比较难以形容,大家看完了还是需要自己领会。舌诊的来龙去脉那么望诊里边什么最直观呢?就是舌诊。舌诊出现的年代比较晚,望诊是随着中医一起出现的,在《黄帝内经》里边望诊内容就很多了,包括望面色,望神态等等,但是舌诊的内容很少,《黄帝内经》里面对舌诊只有一些简单的描述。《伤寒杂病论》里描述也不多。舌诊是在金元时期才真正系统出现的。但是出现以后,并没有完全发展起来,而是后来到了清代的时候,舌诊才跟温病学说一起发展起来的。那么,这,又是怎么回事儿呢?舌诊到底是怎么出现的呢?原来,在金元时期出现过一本书,这本书是《敖氏伤寒金镜录》,这是中医舌诊的第一部专著。里面专门论述舌诊的内容,但是讲的相对简单,他把舌诊和患外感的伤寒病对应了,然后提出什么颜色的舌头代表什么阶段,外邪到六经的哪一经了,同时配图说明。当时画的图很有意思,用彩色画的,怕彩色失真,又标上了是什么颜色。这个作者是一位姓敖的医生,但是名字已经遗失。很多人以为敖姓是少数民族,其实不是,敖是汉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只是非常遗憾,这位了不起的医生名字没有流传下来。这本书出来以后,大家并没有重视,几近失传。明代有个太医院的院长叫薛立斋,他在北京的时候发现有的大夫看病如神,效果比别人都好,就觉得很奇怪,他问大夫说你有什么本事看病这么准,大夫不说,不告诉他为什么。他就观察,发现这大夫看病的时候都会看病人的舌头,薛立斋就觉得奇怪了,这个方法以前没有见过啊。因为以前中医只是号脉,他问他们从哪儿学的这个功夫,但那人始终不说从哪儿学的。后来薛立斋到了南京太医院工作,他在书库翻书,找到一本旧书,就是《敖氏伤寒金镜录》,他翻开一看,这本书里边有很多关于舌头的内容,立刻就明白了,原来那些大夫看的是这个书。薛立斋这个人境界比较高,他没有把这本书藏起来,而是把这个书给翻印出版了,就是按照原书的颜色,颜色怕失真也都给标上字,然后出版了,从此以后舌诊才大行于天下。舌诊出现以后,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舌诊。这个时候,恰恰又赶上了温病学说正在萌芽。那么,这温病学说,又是怎么回事儿呢?原来,温病学说,是有别于伤寒理论的一个学说,伤寒理论认为外邪侵犯人体,以寒邪为主,这个学说在中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一直是主流。而后世诞生的温病学说,则认为还有温热之邪侵犯人体,所以这个理论叫文笔学说。从金元以后到了明代,温病的学说开始萌芽了。但是最初,温病思想的出现,是与瘟疫相关的,因为明代的时候,社会比较动荡,人民很贫穷,瘟疫不断,一旦瘟疫流行的时候,成千上万的百姓患病,瘟疫大规模流行。此时,医生们发现,按照以前治疗伤寒病的散寒的方法治不行,医生发现此时患者多呈现热症,而过去的中医对此经验不足,此时急需新的理论的出现,于是,人们开始关心瘟疫的问题。 《敖氏伤寒金镜录》这本书正是把舌诊跟热症联系起来了。因为人体越热舌像(包括舌苔和舌质)的变化越明显,当时有个叫吴又可的医生写了一本书叫《温疫论》,当时还用温热的温,不是病字旁的瘟。吴又可论述了瘟疫的来龙去脉,他认为,这些瘟疫热邪居多,需要鉴别,从他这里,把舌诊和瘟疫联系起来,研究瘟疫的医家怎么来标示热呢?因为之前人们认为所有的外邪外感病都是受寒了,那么吴又可他们说不一定都是受寒,还有受热邪的。那么什么能证明病人是受热邪呢?他们就发现,舌诊是最有力的证据。人受热邪,舌像变化最明显,舌苔会变黄、舌质会变红,而诊脉却未必有那么清楚,所以瘟疫专家就大力发展舌诊。然后明代后期到清代的时候,从瘟病里边又分出一个学术分支,叫温病,医生们发现,并非所有的情况都是瘟疫,热邪也会引起普通的外感,于是起名叫温病,结果温病学派越来发展越大,后来甚至把瘟疫的内容收到了自己的体系中。这就形成了我们现在说的伤寒、温病两大学派。

相关文章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湘ICP备2021005521号-1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