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艾灸养生学习 / 正文

雷火灸治疗痛经辨证配穴方法

凡在行经前后或在行经期出现腹痛、腰骶、下腹坠胀或其他不适,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者称为痛经。.中医认识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痛经的产生与月经周期的生理变化密切相关,其病机有虚证、实证不同,实证因邪气内伏、冲任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虚证因冲任气血不足,胞脉、子宫失养,“不荣而痛”。痛经的诊断以经行腹痛为主要依据,临证时应结合有关检查,排除因生殖道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继发性痛经。痛经的治疗应分经时与非经时,经时辨证止痛以治标,非经时审因辨证以治本;急诊时可用针灸、中成药或中西结合治疗。.一、病因1.原发性痛经的发生主要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含量增高有关。PGF2α含量升高时造成痛经的主要原因。PGF2α含量高可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痉挛,造成子宫缺血、乏氧状态而出现痛经。2.血管加压素、内源性缩宫素以及β-内啡肽等物质的增加。3.精神、神经因素。.二、临床表现原发性痛经在青春期多见,常在初潮后1~2年内发病。腹痛多发生在经潮前的1~2天,行经第1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内侧。但一般不伴有腹肌紧张或反跳痛。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面色发白、出冷汗。.三、检查1、妇科检查无阳性体征者属功能性痛经;如盆腔内有粘连、包块、结节或增厚者,可能是盆腔炎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病所致。部分患者可见子宫体极度屈曲或宫颈口狭窄。2、辅助检查超声、腹腔镜、宫腔镜、碘油造影检查。.四、鉴别应与发生在经期或经期加重的内、外、妇诸学科引起腹痛症状的疾病如急性阑尾炎、结肠炎、膀胱炎、卵巢囊肿蒂扭转、异位妊娠、胎动不安堕胎、小产、黄体破裂等相鉴别。.五、雷火灸治疗1、治疗原则:本病病位在子宫、冲任,变化在气血,治疗以调理子宫、冲任气血为主  ,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2、灸疗部位:小腹、骶髂关节部;穴位:关元、气海、曲骨、三阴交、足十趾冲、足三里、肾俞。.3、操作方法:(1)热痛:主症: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或胀痛不适,有灼热感,或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疼痛,经前加剧;经血量多或经期长,色黯红,质稠或夹较多黏液;素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治疗棒式灸具,雀啄法,曲骨、三阴交、足十趾冲,7次为1壮,灸9壮,每壮之间用手按压一下疗程:经期疼痛时灸,每天灸1次,灸1-3次,或经前3天灸。.(2)寒痛主症: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月经或见推后,量少,经色黯,舌黯,苔白,脉沉紧。治疗:双头灸具,小腹与骶髂关节部,灸至皮肤发红,深部组织发热。疗程:经期疼痛时可灸,每天灸1次,灸1-3次,月经后1周再灸,灸10天,为下次月经不痛作治疗,有的灸两个月经周期后,寒痛月经痛即愈。.(3)血虚痛:主症: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或小腹及阴部空坠不适;月经量少,色淡、质清稀,舌质淡,脉细无力。治疗:双头灸具,小腹、骶髂关节,灸至皮肤发红,深部组织发热。小旋转法,灸肾俞、关元、三阴交、足三里,10次为1壮,灸8壮。每壮之间用手按压一下疗程:月经疼痛期可灸,1-3天,月经后l周,可再灸10天。一般灸月经后1-3个疗程就可治愈。.六、预防与调护1、注意经期、产后卫生,减少痛经发生。经期保暖,避免受寒;保持心情愉快,气机畅达,经血流畅;注意调摄,免为外邪所伤;不可过用寒凉或滋腻的药物,生冷之品。2、避免行经期间剧烈运动和过重体力劳动。温馨提示:雷火灸乃非物质文化遗产,请在正规医疗场所接受规范治疗,以免影响疗效,贻误病情。

相关文章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湘ICP备2021005521号-1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