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艾灸养生学习 / 正文

病入膏肓不用怕,艾入膏肓来应对!-艾灸膏肓方法

膏肓穴【膏肓取穴】:四椎下1分,五椎上2分两旁相去脊各3寸,四肋三肋间,令人正坐曲脊向前伸两手,以臂着膝前,令臂端直,手大指与膝头齐,以物支肘,勿令动摇以取之。若重按此穴,自觉牵引胸中或中指发麻。开始施灸以后,绝对不能改换姿势。【主治】:诸虚百损,五劳七伤,身形赢瘦(肺结核),梦遗失精,完谷不化,上气咳逆,痰火发狂,健忘怔仲,胎前产后痨瘵传尸等,无所不治(《千金方·杂病第七》语)。膏肓,属足太阳膀胱经。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昔秦缓不救晋候之疾,以其在膏之上,肓之下,针药所不及,即此穴是也。时人拙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疴难遣,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无疾不愈矣。”因此穴有左右两个,所以施灸时艾炷当以“对”计算,应灸600对或1000对。灸至不觉疼痛为止,其实会感觉到从两穴处有似热水一样的感觉流向两肾,才算足量。需要灸膏肓的患者大都是虚劳之人,施灸时,其坐姿不能坚持长久,可以灸完5对时休息一下,灸完10对时喝口水,以缓解疲劳。不论是否口干舌燥,都应继续灸下去,待出现有温水流向两肾的感觉时,一切不适都会消失。虚劳、咳嗽、潮热、咳血,多是由于真阳不足、阴邪过盛、虚火上炎所致,灸关元和膏肓,功能“引火归元、潜阳育阴”。对于一般虚弱的病症,灸关元和中脘即可,先天和后天都能得到治疗。而对于脏腑功能极为虚弱、真阳将要衰竭、收敛功能微弱的病症,对膏肓施灸较为稳妥,不容易出现阴阳离绝的情况。但是,病已至此,即使灸膏肓穴,治愈率也一定会很低的。本文只是重点论述关元穴、中脘穴、膏肓穴的功能和用法,至于其他腧穴的功能和用法,可以学习有关灸法的书籍,对于“井、荥、输、原、经、合”的不同性能必须谙熟于心,具体内容在此不赘。现代的许多中医专家认为:对于“阴虚”的虚火上炎和“阳虚”的虚寒证的灸法应有所不同。就是阴虚火旺的虚火,应该按照古法用麦粒大的艾炷灸之,且初灸宜少,逐渐加量,轻灸适度,才能达到引火归元、潜阳益阴的作用。如果灸量过度,反助虚火上炎,灼阴耗气,必使病情加重。灸的火候,是否适度,应观察患者灸后的反应。如果发现口干、唇燥、目涩,即为过度,应立即停灸,待不良反应消失后再灸,且宜减量,以不出现不良反应为度。此说似为稳妥,但我通过临床体验认为:关元、中脘、膏肓这三大补穴,不论阴虚阳虚,都可以重灸(因为“阴阳一气”,阴虚岂有阳不虚的说法?阳虚哪有阴不虚的道理?)。所谓“口干、唇燥、目涩”等症,都是艾火驱赶阴邪即将散尽的表现,应该快马加鞭,不可迟疑(参考关元穴、中脘穴灸法)。如果只是重灸关元穴500壮乃至1000壮,才出现嘴唇、舌尖起泡的症状,说明关元穴的位置太低,底力不足,患者的寒邪过重,上焦的寒邪才刚被化开。所以,一般施灸,最好关元穴和中脘穴同时进行,就可以加快祛寒的速度,上火的症状就会很早出现并很快消失,基本上没有必要灸足三里穴来“引火下行”。如果出现喉咙干痛难忍的现象,不必担心,等寒邪被驱逐出去以后,自然就会在瞬间出现清凉的感觉。如果“通窜”的范围比较大,又疼又痒又热,必须继续灸下去,最后不知是第几壮,痛苦的感觉瞬间消失,温热舒适感会重新汇聚到穴位上。一般来说,患者以前有手淫习惯或性欲强烈的人,施灸时阴茎或阴蒂会极痒难忍,第二天会有遗精现象(妇女会有白带增多的现象),这是淫浊败精被化动的必然表现,灸至100壮以后症状就会消失,千万不要认为灸法会造成持续不断的遗精或白浊。由于患者的病邪很深,并非灸100壮就可以解决的。当灸至200壮时,可能患者就会不觉得疼痛了,但腹中不觉温热,这只是浅层的寒邪被驱出的表现,而藏在深层的寒邪还没有被触及,必须耐心地灸下去,真正的反应在300~500壮以后才会出现。而且,在灸二三百大壮以后,穴位上烧成的焦黑糊痂会翘起,痂与肉之间有脓,糊痂会滑动,此时可以将糊痂揭掉,将艾炷坐在小坑儿里继续施灸,不必担心,绝不会将腹腔烧穿。当患者担心快要“烧穿”的时候,也正是元气开始强盛的时候,此时伤口恢复的速度也是令人吃惊的。如果一直隔着糊痂灸,虽然痛苦少一些,治疗效果也就比较差了。窦材《扁鹊心书》上说:孙思邈当年亦毁灸法,待晚年方信,乃曰:“火灸,大有奇功。”或曰:“人之皮肉最嫩,五百之壮,岂有不焦枯皮肉乎?”曰:“否!已死之人,灸二三十壮,其肉便焦,无血容养故也。若真阳元气未脱之人,自然气血流行,荣卫环绕,虽灸千壮,何焦烂之有哉?”故治病必先别其死生,若真阳元气(有形之精)已脱,虽灸亦无用矣。对于医生本人来说,必须首先自己给自己施以重灸。《扁鹊心书》又说:“以救己之心,推以救人。所谓现身说法,其言诚真,其心诚切,其论诚千古不磨之论,无如天下之不信何?”如果医生没有自己给自己灸过300大壮以上,就不可能知道患者的感觉(医生自己灸三五十大壮的各种感觉都不算数,都不是真正的感觉),就不可能知道艾灸的真正作用,也就没有胆量为患者施以重灸。如果医生没有胆量(把握)为患者施灸超过300大壮,也就没有资格说自己懂得灸法。如果对患者施灸没有超过300大壮,连一半的治疗效果也达不到,邪气不能除尽,病邪仍会继续作怪,患者的疼痛也就白白忍受了。而且,患者体力之虚非短期所能康复,以后每年必须再灸一次,壮数可以逐次减少(比如今年灸500大壮,明年可以只灸300大壮),但每次以灸至不痛、腹中温热或四肢末梢麻胀为准,以巩固疗效,充实体质。另外,由于皮肤具有弹性,开始时伤疤会变得很大,成椭圆形,待愈合后又会缩小,第二年再施以重灸,伤疤就会变得更小,成横线状。并且,在灸至300大壮以后,有些患者会在施灸过程中出现穴位出血的现象,这是经脉里的瘀血被化开的表现,因为被化开的瘀血是不会再凝固的,所以,不必担心,只是用卫生纸将黑血暂时吸干,继续灸下去就是了,等瘀血化尽,正常的血液自然会将伤口凝固住,不必惊慌。此时可以将一些艾灰填入出血处以继续施灸,绝对不会出现西医所担心的任何情况。最后说明一点,灸至不疼后,还应再灸100大壮,直到灸得感觉冷气从脚下出尽,腹中温热(艾火熄灭以后依然温热),浑身快活难以抑制,甚至出现“性高潮”的感觉,此时表明阴邪已经全部散尽,继续施灸就会产生多余的阳火,此时必须马上停止施灸(否则会出现阳极伤阴的情况,会变得狂躁)应该马上服两盒六味地黄丸(每盒十大蜜丸,2次/日,10丸/次)以收敛余火,至此方为全功。许多患者灸至一两百壮时就会感觉不疼,这是假象,只是祛除了浅层的病邪,继续施灸至300壮,疼痛又会复发,这是深层的阴邪被搜出的表现,医生不要被假象所迷惑,必须达到腹中温热的状况时才是痊愈的表现。这也是医生没有为自己施灸超过300壮就没有资格为患者施灸的原因。一般施灸的患者的感受是有其明显的次序的:1.皮肤灼痛;2.腹内钻痛;3.患处绞痛;4.周身痒痛(或外生殖器极痒);5.能够忍受疼痛;6.患处不痛;7.灸处不痛;8.灸处发热,但艾火熄灭后热感随即消失;9.灸处发热,而且艾火熄灭后热感仍能保持;10.整个腹腔都有热感,而且彻夜保持(到此时必须及时停灸,并服用几剂具有收敛性质的药物,而后以“虚痨”证治之)。个别患者可能不符合上述顺序,但全身出现通窜感也属于大功告成,不必拘泥以上顺序(若出现手指脚趾发麻等血虚精伤证,则必须及时停灸)。如果初学者不能把握,对于施灸者不超过800~1000壮就停止,也是比较恰当的。另外,患者平日通过对自己身上疤痕的观察,就可以知道自己的元气是否充足。如果…(灸)疤痕的颜色变深,而且,发痛发痒,就是元气开始虚弱、寒邪势力开始抬头的征兆。如果(灸)疤痕的颜色变淡,就是元气充足、身体健康的表现。西医所说的“疤痕体质”,实际就是元气虚弱的体质,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疤痕体质”,西医如是说,只是一种无能的托词而已。西医只知道给疾病起名字而不明其所以然,也就更不知道治疗方法了。而西医所说的“药物过敏”,也都是由于患者平素“阴盛阳虚”造成的。西医的消炎药物,都是可以抽取人体真阳的药物,被激发起来的真阳会驱赶阴邪外出,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实际就是西医所说的“过敏”现象。(待续,请继续关注边走边读叹天下连载的《灸法直论》)开合膏肓穴的方法开合膏肓的方法1:双肩旋转法两手自然下垂,中指贴住大腿两侧的“风市穴”,以肩为轴,双肩一起往前转动10次,这就是在“开膏肓”;然后,仍旧以肩为轴,两肩往后转动10次,这就是在“合膏肓”。这个动作可以把膏肓活动开,充分松开肩背部,长期练习,能有效解决肩背痛的问题;而反复的前后拉伸又能使胸腔得到扩张,这也能有效防治心、肺疾病。开合膏肓的方法2:像扇子一样开合这个动作很简单,坐在椅子上,手放在椅子的扶手上,把后背像扇子一样向前打开,停一会儿,再慢慢挺胸,收紧后背,这么好的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医艾灸,往后挤压脊柱。如此反复几遍。这个动作可打开和挤压膏肓,做完几次后,人会感觉周身清爽,肩背疼痛明显减轻

相关文章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湘ICP备2021005521号-1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