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艾灸养生学习 / 正文

疤痕灸=发泡灸吗?什么是发泡灸,发泡灸最全描述在这里!

泡灸到底是什么?很多人把疤痕灸称为发泡灸(因为疤痕灸是将艾绒直接作用于皮肤点燃施灸,常常灼伤皮肤以至于起泡落下疤痕),其实发泡灸并不等同于疤痕灸。发泡灸,古代称为“天灸”或“自灸”,现代称为“药物发泡灸”或“冷灸”,是指采用对皮肤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抹或贴敷在穴位、病处,使局部皮肤充血、起泡,有如火燎之状,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灸治疗法。属中国传统的灸术之一。天灸,除发泡之外,还有另一种涵义,《本草纲目》卷五“露水”条指出:“八月朔日,收取摩墨点太阳穴止头痛,点膏肓治痨瘵,谓天灸。”本文仅以发泡灸论之。1、发泡灸源流发泡灸治病,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以“蓟”(芥子泥)敷“中颠”(百会)发泡,以治疗毒蛇咬伤的记载。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所载以药物贴敷穴位使之发泡以治病的验方很多,如该书卷三“治寒热诸疟方第十六”就有“临发时,捣大附子下筛,以苦酒和之,涂背上”以发抱截疟的记述。当时虽无“发泡灸”之称,但实际上已是“发泡灸”最早的记载,可谓“发泡灸”的奠基时期。宋代王执中明确提出“天灸”疗法,他在《针灸资生经》卷三中说:“乡居人用旱莲草椎碎,置在手掌上一夫,当两筋中,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疟。”可见王执中对药物发泡治病颇有发挥,率先提出“天灸”疗法,为药物发泡疗法的应用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也表明,在宋代,以发泡灸疗法防病治病是相当普遍的。明、清时期,发泡灸的使用更为广泛。施灸时选用的发泡药物亦日益丰富。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治疣癔黑子,斑蝥三枚,人言少许,以糯米五钱炒黄去米,入蒜一枚,捣烂点之。须臾即泡,三五日脱落。”赵学敏《申雅外编》有:“治喉痹,独蒜瓣半枚,银朱少许,共捣如泥,摊药膏上,贴眉心印堂穴,如起泡流水无大碍,勿误入目”。朱棣所编《普济方》中说:“目赤肿痛,红眼起星,生移星草捶烂如泥,贴内关穴,少倾发泡,揭去。”各家医籍中载有不少发泡灸疗法的方剂,内容丰富多彩,方法多种多样。晚清时代的外治专家吴师机《理瀹骈文》一书中所述的发泡方剂有膏、丹、丸、散、饼、栓、泥等多种剂型;所载的发泡验方不胜枚举。并且,吴氏在临实践中以发泡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皮科等疾病,扩大了应用范围。吴氏还对发泡灸的治病原理、药物选择、赋形基质、用法用量、操作方法及适应证等方面,均作了精辟的论述。吴氏强调:“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阐明了内治、外治法在理、方、药三个方面都是相通的,只是使用的方法不同而已。2、现代应用及研究近百年来,发泡灸越来越受到学者和专家们的重视,尤其是近十几年来,在理论探讨和临床应用等方面,均有突破性的创新,并开始用于疑难痼疾的治疗。临床应用方面,“内病外治”的发泡灸治方法得到广泛的应用。如近十几年来,“冬病夏治”的贴敷发泡法治疗老年性慢性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在全国各地普遍开展;以灯火灸(发泡)治疗腮腺炎,已为针灸医师们共识。廖小七以各种发泡法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有效率达到100%“。魏晓日用发泡灸治疗获得性寒冷性荨麻疹38例,治愈率为66%,总有效率达到95%;并且还以发泡灸治疗常年变应性鼻炎36例,有效率为91.7%。咸风鸣等以斑蝥粉发泡灸印堂穴治疗额窦炎30例,痊愈率为83.3%,总有效率为96.6%。詹泰来以发泡灸为主治疗梅核气62例,治愈加显效率为74%,总有效率为91.9%。严君白发泡灸治验两则,其一是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其二是治疗强直性脊椎炎,虽为个案报道,但均获效满意。孙振华以发泡灸治疗胃脘痛85例,有效率高达100%.临床例证不胜枚举。在应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崇桂琴等报道,以督脉发泡灸(简称“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椎炎130例,有效率为96%,痊愈和显效率为64%,并提出督脉发泡灸的治病机制在于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使亢进者下降,低下者升高,趋向协调平衡。正是《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理论的体现“;并在督脉发泡灸镇痛机制的研究中又指出,督脉发泡灸镇痛的机制是升高了丘脑内B-内啡肽的含量,起到中枢镇痛的作用。在督脉上施行发泡灸能激活人体的神经免疫肽,从而改善了免疫功能的调整和炎性渗出,使疾病好转或痊愈。另外,以发泡灸治疗肿瘤,探讨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正在进行中。综上所述,发泡灸起源于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奠基于晋代《肘后备急方》,宋代《针灸资生经》定名为“天灸”,明清时期都有发展,得到广泛应用。近代,发泡灸已引起国内医务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发泡灸治病的机制将成为研究的热点,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定会大放光彩。


在《灸绳》里,周老先生关于发泡灸的描述如下:发泡灸是采用刺激性较强之中草药,直接敷贴于孔穴之上,促使局部皮肤充血·渗出形成水泡,而达到治疗上的要求 。故亦属直接灸的范围。1、取材与操作 。最常用的为大蒜泥或片,其他刺数性较强的如斑蝥,白芥子,以及甘遂,大戟,芫花等,皆可単独应用或配伍应用。而麝香在古方中为必备,由于药源缺乏,价格昂贵,故目前已多不用。将选用之药物(一种或数种)捣和成泥,根据不同病种与选穴部位,捏成大小相应的小药饼,擦净皮肤,将药饼贴在穴上,外用胶布封严即可 。2、选穴及适应范围。凡在肌肉丰厚之处,皆可选穴敷贴,特以背部最为相宜。胸腹及四肢各穴亦可入选。适应范围亦較广,新病小恙,陈疴痼疾,皆可应用 。新病如疟疾,可贴内关或大推,外感可贴风门或肺俞,泄注可贴命门或水分;目赤肿痛可贴太阳或光明;痈疽疖肿可贴至阳或灵合;急性肝炎可选贴肝俞,胆俞,期门,章门,以及清冷渊等皆是。老病如支气管哮喘可贴四华或膏肓,呕吐冷痛可贴中脘或至阳;肝脾肿大可贴章门或痞根。凡此等等,不难以例其余。3、作用量与效果 。可以依照敷贴时间的长短,作为作用量的说明。在贴药后,一般均可出现水泡,但因所用的药物和皮肤的抵抗力不一,故水泡出现之时间亦颇不相等。有的是在1小时左右,有的可延长至3~4小时,在新病当水泡形成之后,即可将发泡剂去掉,外用干敷料覆盖,水泡最好任其自然吸收。因为水泡的压力也是延长刺激的一种方法。可以不遗疤痕,仅有色素沉着,不久自退 。 在老病可以延长其刺激,待2~3天后,再除去发泡剂,局部再按常规用干敷料覆盖,灸疮愈合后,常遗有褐色疤痕。

相关文章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湘ICP备2021005521号-1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