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养生保健调理学习 / 正文

后脑勺堆肉治疗方法

导读  
后脑出现堆肉,会严重影响脑部供血,人会感觉脑子不清楚,懵懵的。这是因为后背是膀胱经和督脉的主要通道。督脉,督人一身之阳气,如果此处堆肉,就好比出现了一个堰塞湖,会使人体的阳气不能上达至头部。
来源:“别有病”网作者:大道至简
不少男性、胖子,后脑勺大都长了一堆肉,摸上去,或硬或软,或痛或不痛。如果再往下问这些人,发现本人多与肥胖、疲乏、头脑发蒙、血脂高、脂肪肝、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等病症有联系。再深究其家族史,发现家族人中都与上述病症有联系。脑后堆肉指的是什么部位呢?看上图就清楚了。为了增加了解,再给大家发一张朝鲜前领导人金日成的照片:大家看看它的后脑勺是不是有一堆肉。根据资料,金日成是因为突发心脏病去世的,从照片上看,其后脑堆肉极为明显。 ▲金日成是因为突发心脏病去世的,从照片上看,其后脑堆肉极为明显。
1
为啥后脑勺堆肉,脑袋会经常懵懵的?
后脑出现堆肉,会严重影响脑部供血,人会感觉脑子不清楚,懵懵的。这是因为后背是膀胱经和督脉的主要通道。督脉,督人一身之阳气,如果此处堆肉,就好比出现了一个堰塞湖,会使人体的阳气不能上达至头部。同时,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排毒通道,此处堆肉,也代表着膀胱经堵塞,人会感觉乏力。
2
堆肉是怎么形成的?
一般而言,这与淋巴液有关。我们知道淋巴是人体的排毒器官,其淋巴液当然就是淋巴代谢的毒素,它需要回流到淋巴结、肝、肾进行解毒。但因为膀胱经堵住了,所以,这个回流的通道就不畅,因而就会在此出现堆肉。
3
解决的办法
膀胱经上面生长着67个穴位。后背脊柱两侧的穴位,全是膀胱经的穴位。经常去外面做保健的朋友应该深有体会,“大师们”总是在后背拔罐、按摩、刮痧、捏脊、踩背。 打通的方法有很多,捏脊法、刮痧法、拔罐法、敲臀法(如果膀胱经不通,敲臀就会很痛)都可以用,后背自己够不着,你只能找一个类似擀面杖的东西放在背部,上下滚动以刺激相关腧穴,疏通经气,同时还能对整个背部的肌肉等软组织进行放松。拉筋、后背撞墙也行。要注意,膀胱经在腿上的部分也很重要,同样可以刮痧、拔罐、点揉、敲打,甚至用手大把攥,只要能充分刺激它就行。还可两腿绷直,俯腰两手摸地,向后仰身弯腰以及仰卧起坐,还有许多瑜伽上的动作,只要能刺激腰椎以及大腿后侧的膀胱经,那就全可采用。膀胱经在大腿后侧不是太好敲,可以用“抻筋”的方法,就是前后左右压压腿,感觉到后侧的筋被拉伸开。也可以采用“刮痧”的方式,可以有效地疏通膀胱经。还有就是平时上班休息的时候,把大腿的肉肉后侧多捏捏揉揉。
4
自我调理方法
1、撞墙法 人体背部的脊柱及其两侧,分布着丰富的神经和许多重要穴位,与四肢和脏腑有广泛的联系。中间的督脉是人体阳气的总水库,是保证人体生命力旺盛的总源头,两侧的膀胱经是人体内最长、穴位最多的重要经络。每天坚持“背部撞墙法”刺激背部组织上的经络,能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增加内分泌和消化功能,大大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具体做法:离墙15~20厘米。全身自然放松,用背部向后撞击墙壁,约一秒钟一次。动作有一定力度,协调均匀。碰撞的顺序:上背、下背、腰、左右肩胛、左右侧背部。争取整个背部全部撞到。2、两手攀足法 该法源于《八段锦》中的“两手攀足固肾腰”一法,不要小看这个动作,它不仅能够高效的疏通膀胱经,而且还具有锻炼脊柱、调理督脉、固肾壮阳等等效果。如果与撞墙法结合在一起锻炼效果更好,因为撞墙疏通膀胱经的上半段比较好,而两手攀足法疏通膀胱经的下半段比较好,两手攀足法具体练习方法如下:
( 1 )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两掌分按脐旁。( 2 )两掌沿带脉分向后腰。( 3 )上体缓缓前倾,两膝保持挺直,同时两掌沿尾骨、大向下按摩至脚跟。沿脚外侧按摩至脚内侧。( 4 )上体展直,同时两 手沿两大腿内侧按摩至脐两旁。如此反复俯仰 4~8 次。
理疗:可以在堆肉部位局部进行经络推拿按摩、刮痧,从上往下,把堆肉的棱慢慢刮开。怎样知道膀胱经是否打通了呢?在此,小编向各位网友分享一种小方法:即用小指甲轻掐小脚趾外侧的至阴穴,痛如针刺就证明打通了。 为什么至阴穴可以测试膀胱经是否畅通呢,因为它是膀胱经的井穴。 ▲用小指甲轻掐小脚趾外侧的至阴穴,痛如针刺就证明打通了。3、注意饮食结构的调整和锻炼身体饮食方面:少吃肥肉,多吃豆类、多吃水果蔬菜,尤其是芹菜,竹笋等含大量的植物纤维。做有氧锻炼,不用很剧烈,每天30分钟以上,慢跑就很好。其实撞墙与《八段锦》就是特别好的有氧运动。定期去医院检查血糖、血脂和血压。如果喝酒,最好少喝或者不喝。 ▲如果脑后有堆肉,同时两眼之间或有鼻横纹,或有川字纹,你就一定要注意心脑血管病了。如果脑后有堆肉,同时两眼之间或有鼻横纹,或有川字纹,你就一定要注意心脑血管病了,这样的人,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一定要提前预防及调理。

相关文章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湘ICP备2021005521号-1网站地图.学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