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针灸治疗学 / 正文

针灸针刺阳陵泉治胆道蛔虫辨证穴位治疗方法

  胆绞痛可由肠道蛔虫钻入胆管而引起,属于中医“胆胀”“腹痛”“蛔厥”等范畴。  本证多由于饮食不洁,寒温失常导致通降不利,蛔虫上扰,不通则通,或脾失健运,湿郁化热熏蒸,蛔虫钻入胆道所致。  取坐位或仰卧位,在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取阳陵泉穴。皮肤常规消毒,用2寸28号不锈钢毫针,快速直刺阳陵泉穴,得气后,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虚实夹杂用平补平泻法,每10分钟左右捻转1次,捻转3~5次。  每日治疗1次或2~3次,轻者7天为1疗程,重者10天为1疗程。  杨某,女,56岁。农民,2009年9月15日初诊。  刻诊可见患者右上腹剧痛伴恶心呕吐6天。6天前,因吃熟玉米棒子引起右上腹剧痛,阵发性加重,向上钻顶感,并向右肩放射痛,伴有恶心呕吐,出冷汗,口干口苦,纳减乏力,7、8天未大便,一直低热,37.5℃左右。  在某医院住院,按胃炎输液治疗无效,前来就诊。  诊见体温37.6℃,痛苦面容,呻吟不止,呈弯腰屈曲位,右上腹板硬,压痛。大便已通。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西医诊断:胆道蛔虫合并感染。  中医辨证:胆道蛔厥夹杂肝胆湿热。治宜疏通胆道,清热利湿。  取阳陵泉穴,用2寸28号不锈钢毫针,快速直刺得气后,用泻法捻转,约1分钟,右上腹疼痛明显减轻,腹胀好转,每10分钟左右捻转1次,捻转5次,诸症大减。  每日治疗2次。3天后,体温36.8℃,有时腹痛、腹胀。后改每日治疗1次,用平补平泻法,治疗3天后,诸症平息。

相关文章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湘ICP备2021005521号-1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