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高级按摩师证培训学习 / 正文

怎样运用三期训练法培养盲学生的触诊能力—按摩学中的补偿教学

怎样运用三期训练法 培养盲学生的触诊能力—按摩学中的补偿教学

关键词:培养触诊能力补偿教学
一、突出培养盲学生触诊能力的必要性
下面是两组示意图,用以说明健全人与盲人在诊断疾病过程中,望诊与触诊的地位和作用。

示意图提示我们:①触觉灵敏是盲人的特长。②最大限度地发挥盲人的这一特长,可以补偿其望诊(甚至也包括其他诊断技术)能力的缺陷。
二、突出培养学生触诊能力的具体措施
利用“三期训练法”,培养盲学生的触诊能力,已被证明行之有效。
所谓三期训练,即指直观教具触摸训练期,体表定位触摸训练期,组织病变触诊训练期。
1、直观教具触摸训练期

这是基础阶段,这一阶段的训练目的有:①通过直观教具触摸训练,丰富盲学生的触觉表象,培养其全面、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②准确地掌握人体的内部构造,为临床触诊打好基础,《丹溪心法》说的“欲知其内者,当以观手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形诸外”,就是这个道理。
利用直观教具,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盲生学的触摸能力。
(1)空间知觉的触摸训练

①注意训练学生的触摸顺序,以加强其空间知觉,触摸顺序,是盲人认识事物的方式问题,不可轻视。例如提供一个“人体内部结构模型”,你怎样教学“甲状腺的位置”?把盲学生一个个拽来,再把他的手按在“甲状腺”上就可以了吗?显然不行。放开手,他仍然找不到“甲状腺”。如果要求学生在触摸时坚持由整体(模型)到局部(甲状腺),再由局部到整体;接着围绕着“甲状腺”,注意触摸它的上下、左右、前后结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古代印度寓言《盲人摸象》,虽有讽刺盲人的一面,但也从中看出,盲人认识事物确实存在一个方式方法问题。

②注意训练盲学生依靠手指的运动觉来感知事物的空间属性。举例说明,如教学“肝小叶的形态结构”,利用运动觉来认识它,必须遵循这样几个规律:首先确定模具中最具有特征性的结构中喘静脉(V);对其他结构的运动触摸必须紧紧围绕中央静脉来进行,注意触及到的结构与中央静脉的距离,位置关系以及结构间的位置关系。这样,就不难得出肝小叶三种成分的空间关系:中央静脉位于小叶中央,肝板围绕中央静脉呈放射状排列。肝血窦位于肝板之间。

健全人依靠视觉建立事物的形象,而盲人主要根据手指的运动情况来判断和确定事物诸要素的空间关系。
(2)事物整体表象的触摸训练。

“盲人摸象”,是把一头完整的大象给分成了几部分,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盲的触觉表象往往是孤零零的片断,如何克服这一倾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换一个角度,以生理功能为线索来认识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帮助盲学生建立事物的整体表象。
如教学“肾单位的结构”

可以把肾单位三个结构成分模型交给学生,让他们先掌握三种成分的生理功能:肾小球有滤过作用,肾小囊有接肾小球滤过液的作用,肾小管有导出肾小囊原尿(滤过液)的作用,要求学生把手中的三种成分拼接起来,以满足肾单位产尿这一生理功能。
这样,多数同学当堂课就会拼接成功,肾单位结构的整体性在其头脑里储存。
2、体表定位触摸训练期

这一阶段的训练,要求盲学生在对事物建立空间知觉,整体表象方面有一定能力的基础上,达到两个目的,在深度上应把握好人体结构的层次关系,在体表上应能准确、迅速地确定好各组织器官的投影部位。

《医宗金鉴》中说:“盖一身之骨体,既非一致,而十二经筋罗列充属,又各不同,故必素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承受心转,法从手出。”说明前人很注重在按摩治疗前,对人体内部结构以及体表投影部位的掌握。
(1)人体结构层次关系的触觉训练。

即把人体结构的层次:皮肢、浅筋膜、肌、血管、淋巴管、神经和骨骼,由视觉或者听觉概念,转变为盲学生的触觉概念,转变的机制是:
教师的直观语言
人体结构层次的视、听觉概念 学生触摸 触觉概念。

如皮肤的触觉特征是:薄、轻触不施加压力即有感觉,符合这一特征的指下结构层次即是皮肤;肌的触觉特征是:施加中等度的压力触摸,梭形感,关节运动时指下有滑动感。符合这此特征的指下结构层次就是肌,如此等等。当然这些主要是学生的触觉概念,是一种手感,是日常学习中勤于触摸才能获得的,难以用语言尽述。
(2)在体表上确定各组织器官投影部位的触觉训练。

这一阶段实质就是对直观教具的空间知觉触摸能力在人体上的发展与应用。其特点是准确、迅速。这一阶段的训练同样要抓住两个规律:首先绝对熟悉人体体表的重要标志;其次以这些标志为参照点,利用手的运动觉准确、迅速地确定各组织器官的体表投影。

比如确定L4—5椎间盘突出症的椎弯压痛点时,双手虎口相对并尽量张大,拇指按住骼脊最高点,当触觉食指与腰背纵轴垂直时,压痛点就位于食指所在的水平线上。如确定膀胱经外侧线在腰背的位置时,使拇指外的四指并拢,让其一侧缘与脊椎的脊突重合,则另一侧缘即是。通过长期的训练,实践与摸索,增强手在体表上的运动觉,便会准确、迅速地确定好各组织器官的投影了。
(3)组织病变的触诊训练期
触诊,是用手的感觉来判断所触及的组织结构的物理特征。包括位置、大小、硬度、温度等等。

软组织损伤是按摩治疗的重点,其治疗效果已被临床事实所肯定,兹以软组织损伤为例来介绍几种触诊训练技巧,它们同时也是临床常用的触诊方法。

①施压触诊法:训练盲学生根据压痛出现时所施压力的大小,来判断疾病的深浅;再结合触觉概念,判断所属组织器官,轻压表示浅部病变,如腰背部的轻压痛多为腰背筋膜炎,棘上韧带损伤等,重压痛表示深度病变,如梨状肌投影区有明显的深压痛,多为梨状肌损失综合症;L4—5椎弯明显压痛,重压时疼痛向下肢放射,多为L4—5椎间盘突出。

②滑按触诊法:用轻度的压力滑动触按,以感觉病变的位置、大小、轮廓、温度等特征。如检查尺骨鹰嘴滑囊,如滑按感觉有膨隆的包块位于鹰咀的正后方,圆或椭圆形,直径2cm左右,轮廓清晰,即可确诊为滑囊发炎。

③冲击触诊法:用指尖对准病变部位做连续地、小幅度地冲击,以感觉病变的硬度,波动,弹性等特征。如腱鞘炎的结节冲击感以软骨硬度,而腱鞘囊肿次之;肌萎缩时冲击感觉松弛无力,而肌痉挛时则感觉板硬,膝关节浮髌试验冲击有波动感时说明关节腔积液。

④运动触诊法:用指尖或手掌在体表较大范围做运动触诊,可以诊断筋骨错缝,关节紊乱,脱位等症状,如严重落枕时,可用食中无名三指并拢,以中指为中心沿棘突自上而下滑动,如食指、无名指感觉到棘突障碍或中指感觉棘突消失者,说明颈椎关节紊乱,又如触诊三角肌塌陷,有关节空虚者,可以诊断为肩肱关节脱位。

总之,疾病的表现多种多样,教师也只能训练学生一些普遍的、基本的技能,不可能用统一的模式来规定纷繁复杂的临床实际。要求学生只有勤动手、多思考,才能在临床中把握好触诊的要领,为掌握好按摩技术,为自立自强于社会争得一席之地。

相关文章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湘ICP备2021005521号-1网站地图